我從2000年第一次來看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展和建築展加在一起已有十五次;建築展是每屆必看,藝術展則少了幾次;看下來的心得是,威尼斯雙年展不論是藝術還是建築,基本上都以概念性的表現為主,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最普遍的形式就是以裝置呈現,這讓一般人感到難以理解,其原因就是看的少。
「我的作品看起來不像典型的雕塑。如果不具備雕塑的量感、空間感,以及獨特的感動,我就不能說是朝著偉大典範雕塑的目標邁進。」在大阪的工作室裡,吳本俊松向我們展示將於台灣個展展出的雕塑。橢圓形球體的邊際線上,佇立著一個個獨立的現代人。
英國風景畫是英國18、19世紀文化的標誌之一,在展覽中,泰德英國美術館集中展出18至20世紀英國藝術大師們的風景傑作共計七十一幅,包括油畫、版畫、水彩等不同媒材作品;此次展覽也是英國風景畫在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風景畫主題展覽。
此次於青雲畫廊(Cloud Gallery)展出的—精靈系列,洋溢著藝術家蔡政維對於生命、日常生活的關照及體悟,將其消化反芻,完整形塑呈現,其跨度極大的肢體動作、半扭轉的動態身軀、單一的腳部支撐點等,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北京首都博物館近日舉辦「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展覽旨在透過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繪畫、服裝、雕刻複製品等內容,讓中國的觀眾能夠更深入了解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近期的研究計畫暨展覽「新石器時代的童年」,以1930年代前後的藝術創作為主軸,關注當時的藝術家如何對應各種危機,如大蕭條、通貨膨脹、極端化的法西斯政治、受到工業化影響的感知等。
李光裕1954年於高美館的所在地內惟出生,是受過國內外完整學院訓練的知名雕塑家,2006年教職退休後專事創作。李光裕的雕塑揉合東西方媒材技法、哲思、師承及生活,創造出一種跨越東西方文化的造型語彙。
許多現代與當代藝術家都對首飾的製作都相當感興趣,而他們的首飾也常帶有自己長年實踐而特有的藝術語言。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近期展出的「從柯爾達到孔斯:藝術家的首飾」特展,試圖以「藝術家的首飾」,劃出一條不同以往的,認識現當代藝術與藝術家的途徑。
王攀元作育英才無數、推廣藝事不餘遺力。……為誠摯表達對王攀元藝術成就的尊崇與懷念,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於5月4日至7月1日隆重舉辦「過盡千帆—王攀元繪畫藝術」大展。這項展覽將展出許多重量級的作品,以及畫家本人念茲在茲的畫作,甚至是首度問世的傑作,讓國人了解王攀元一生非凡傑出的繪畫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