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藝術空間館於4月21日開始展出前輩水彩畫家-許汝霖「映色漫迴-許汝霖水彩個展」,數幅保存完善且珍貴的水彩作品述說著許汝霖的水彩創作生涯,也反映了台灣近百年來建構自身風景形式、史觀及人文價值時代歷程的具體縮影。
巴特羅美.艾斯杜潘.牟里尤(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為西班牙巴洛克畫家,一生以宗教畫,以及描繪街道上的孩童、女人等題材的畫作聞名。倫敦國立美術館自今年2月至5月舉辦「牟里尤:自畫像」一展,展出數件作品,包括目前存世的兩幅自畫像。
典藏多件拿破崙時期作品的蒙特婁美術館,策辦「拿破崙:藝術與皇宮生活」特展,探討如何透過視覺宣傳力量塑造政治事業。展場位於蒙特婁美術館的宏斯坦(Michal et Renata Hornstein)館廳二樓,展期至5月6日結束後,將依次巡迴至維吉尼亞美術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以及法國楓丹白露宮。
適逢克林姆(Gustav Klimt)與艾貢.席勒(EgonSchiele)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波士頓美術館特別規畫展覽「克林姆與席勒:繪畫」,展出多件自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借展的罕見作品,檢視兩位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差異與強烈對比,其中尤以兩人所描繪的人體為主要焦點。
美國藝術家貝蒂.伍德曼首次在中國個展「宇.宙」於上海chi K11美術館舉辦。貝蒂.伍德曼今年1月2日因肺炎去世,享年八十七歲,她是目前唯一一位在世時,就在大都會美術館舉行回顧展的女性陶瓷藝術家。伍德曼的作品賦予陶瓷新的表現方式,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形制,將只有傳統藝術身分的陶瓷藝術……
「破壞之歌」有廿六組藝術家與團體參與,展區囊括新美術館的一樓至四樓,作品從繪畫、雕塑、裝置與影像創作等,紛呈於美術館或畸零或開放空間的白盒子裡;藝術家們也來自全球不同社會與不同文化背景(其中只有四位來自美國),包括祕魯、雅典、柏林、洛杉磯、香港等。
「穿過縣境漫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川端康成1937年小說《雪國》開頭第一句的描述,到了新幹線的時代,仍然毫無偏差地傳達出進入越後地區白雪皚皚的視覺震撼。從東京搭新幹線抵達越後湯澤站,這裡是川端康成寫作《雪國》的舞台,滑雪和溫泉的勝地,也是通往大地藝術祭的入口。
阿根廷當代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Erlich)歷年來最大型的個展「眼見為憑」於日本東京森美術館展出。厄利什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曾舉辦個展於羅馬當代美術館、紐約MoMA PS1、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立藝術中心等地。
呂浩元近年的繪畫創作從對人物的描寫轉向植物與各式各樣的靜物,偶爾也有帶著神祕意味的風景畫,這些作品與其說是對現實的描摹,倒不如更進一步指稱為是象徵意涵的容器:一個可容納多種含義,具有標誌性意味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