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互主體的凝視​──狗在當代藝術中的形象

  • 首頁
  •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02|犬之物語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Art Taipei 2018
      •  美學漫遊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亞洲文物之美
      •  封面藝術家
      •  展覽評介
      •  藝術人物
      •  地景藝術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名家收藏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互主體的凝視​

狗在當代藝術中的形象

撰文/莊偉慈(《藝術家》2018年2月513期)
 

 人類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了自身的存在。──約翰.伯格(John Berger),〈為何凝視動物〉
 英國學者約翰.伯格的文章〈為何凝視動物〉,從神話、文學、人類現代進程等不同角度,梳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動物自古以來就與人類共存,從早期的經濟生產角色(食物來源)、具實用性的功能角色(馬、狗),到後來頻繁以擬人化的方式出現在文學藝術之中(如《動物農莊》),動物的形象與意義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開始有了轉變,其名稱因而被出借,成為影射人類的代名詞。 在視覺藝術領域,狗的形象最早以雕塑、繪畫的形式出現,但隨繪畫藝術的演變,慢慢地在作品中有了不同的意涵。相較於其他動物,狗與人類的關係顯然更加緊密,人們多半習於以「忠實的夥伴」看待,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在格蘭威爾(J. J. Grandville)的版畫中,在收容所中的狗看來不像狗,藝術家讓牠們看起來更像是一群被囚禁的人類。 在當代藝術的許多作品均有狗的形象出現,有的是單純造形上的趣味,也有作品帶有強烈的諷刺與批判,或對動物在人類社會的邊緣化有所關懷,另也做為反思人類社會的稜鏡。下文的十件當代藝術作品來自歐美與亞洲的藝術家,從中可見到他們透過狗的形象,對藝術精神、形式命題或社會關懷展現出不同的思考;無論是繪畫、裝置、攝影或錄像,狗在其中的角色雖異,但都同樣將人類投向他者的目光,折射回人類自身。


蘇旺伸 拾荒 2015 油彩畫布 130×130cm(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蘇旺伸∣拾荒​

 台灣藝術家蘇旺伸的作品中常有動物形象的出現,特別是貓與狗。他的繪畫帶有濃厚的情感,往往是對社會文化以及生活觀察的投射。藝術家曾表示,早期居住於淡水時常常可見到流浪貓狗的身影,動物的群聚來去在他眼中彷彿人類社會的縮影,因而將貓狗的形象帶入畫面。〈拾荒〉這件作品是蘇旺伸近年的創作,從中可見到他一貫凝固的畫面與靜謐的氛圍,煙囪是蘇旺伸作品中很常出現的元素之一,象徵著人造物,在此作中則是以電線桿取代。畫面的空曠與抽除透視法的技巧,讓作品更具超現實的意味,也讓畫面更耐人尋味。

傑夫.孔斯∣氣球狗─藍色

 美國藝術家傑夫.孔斯(Jeff Koons)可被視為當代藝術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他不僅熟悉藝術語言,同時更了解如何把自己塑造成明星。傑夫.孔斯最有名的系列就是將氣球造形的玩具翻製為藝術品,這類作品有著鮮豔的顏色和誇張的造形,由於使用反射性的金屬材質,因此更強調出俗豔與奢侈的感覺;他的作品也被詮釋為是反映當代社會的消費文化、戀物癖還有其他諸多不理性舉動的集合物。傑夫.孔斯的氣球狗共有橘色、紅色、桃紅色、藍色、黃色等五件,每件高約3.65公尺,均以不銹鋼製作。2013年11月舉辦的佳士得紐約夜場拍賣會,傑夫.孔斯的〈氣球狗─橘色〉以5840萬美元(約新台幣17億2872萬元)拍出,創下在世藝術家藝術品最高紀錄。

倪再沁∣紐約怪談:氣球狗

 台灣藝術家倪再沁的〈紐約怪談:氣球狗〉,明顯是針對傑夫.孔斯的「氣球狗」系列而做的作品。傑夫.孔斯曾經很直接地談論金錢與藝術的關係,認為藝術品最後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商品,而他的創作確實也毫不遮掩自己不斷消費大眾文化的企圖。倪再沁的〈紐約怪談:氣球狗〉,即是針對當代藝術在不斷製造話題、藝術商品與藝術明星的同時,模糊了引用、挪用、抄襲、仿造定義的文化異象。倪再沁以諧擬(Parody)為手段進行還擊,挪用傑夫.孔斯的氣球狗造形並以帶諷刺戲謔的態度創作,嘲諷當代藝術的墮落。


左.傑夫.孔斯 氣球狗─藍色 1994-2000 不銹鋼鏡面拋光 307.3×363.2×114.3cm
右.倪再沁 紐約怪談:氣球狗 2010 不銹鋼(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杜韻飛∣生殤相

 台灣「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於2017年2月6日正式上路,但在此之前,有無數的流浪動物被送進收容所後,下場多半是被安樂死。攝影家杜韻飛為了拍攝流浪狗先後拜訪多家公立收容所,他以結合西方藝術史肖像畫的形式,替即將被安樂死的流浪狗留下最後的身影。在觀者與狗狗四目相接的時刻,讓彼此的凝視帶來主體換置的可能,試圖翻轉人與他者之間的位階關係。杜韻飛說:「『生殤相』就是我的自拍像,經由這些影像,我得以回返與記憶生命中的困惑和絕望,靈魂與肉體的苦難,對於出口的渴望,以及對於死亡與虛無的恐懼。」(全文閱讀513期藝術家雜誌)

   


杜韻飛 生殤相─2011/10/24 台灣某公立收容所 距離安樂死執行時間:1.9小時 攝影(攝影:杜韻飛)


【2月專輯│犬之物語】

母愛與護產的韓日犬繪

戊戌狗年.喜迎上元

故宮院藏文物中的狗

互主體的凝視

狗在當代藝術中的形象

另一個視角

動物的「在場」不應是藝術展覽使用動物的原罪​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