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現代主義之後──維也納與札格羅布世紀末的華麗交會

  • 首頁
  • 專題文章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2019 Art Taipei特別報導
      •  美學漫遊
      •  藝術視界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國際藝壇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封面藝術家
      •  展覽評介
      •  藝術人物
      •  地景藝術
      •  新書出版
      •  策展論述
      •  文化行政
      •  數位藝術
      •  圍場散步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名家收藏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博物館巡禮

現代主義之後

維也納與札格羅布世紀末的華麗交會

撰文│高慈敏 圖版提供│Belvedere(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3月號126期) 

提到克羅埃西亞,浮上腦海的印象是什麼?是遙遠神祕的未知國度?是戰時鋒火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統治下難民的哀淒眼神?是蔚藍亞得里亞海上絡繹不絕的帆船?還是沿著白色岩岸海灣開展的成片紅瓦屋頂?

分離派成員合影於1902年
Gruppenfoto der Wiener Secessionisten, 1902
Foto: Moritz Nähr©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Bildarchiv Von links nach rechts: Anton Stark, Gustav Klimt (sitzend), Koloman Moser (mit Hut), Carl Moll, Maximilian Lenz (liegend), Ernst Stöhr, Wilhelm List, Emil Orlik (sitzend), Maximilian Kurzweil (mit Kappe), Leopold Stolba, Adolf Böhm, Rudolf Bacher

 19世紀時,包括今日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北義大利、局部的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廣大地區,都是屬於奧地利帝國的領地,地跨中歐、南歐和東歐,是當時歐洲五大列強,而由於奧地利皇帝係直接繼承自神聖羅馬帝國,更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
相對於帝國主義的反動,工業化的機械文明,都市化的去帝國中心與中產階級的興起等,民族主義情結是世紀末的大時代背景,也成了現代主義發展的溫床,不僅改變了藝術家創作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觀看與經驗世界的視角。
 克羅埃西亞的札格羅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蓬勃發展出自身文化特色的眾多城市之一。過去人們在看待中歐文化時,往往只聚焦於身為帝國中心的奧地利,認為其他城市如札格羅布都只是在模仿中心,但這是錯誤狹隘的視角,如同上述的時代背景,斯拉夫語系的克羅埃西亞與德語系的奧地利,在民族文化上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因此,討論近現代中歐藝術時,應將各地視為平行發展,在各自具備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考量奧地利文化首都的影響。 
左.克林姆  女士肖像 約1893
Gustav Klimt, Frauenbildnis, um 1893. Belvedere Wien, Dauerleihgabe aus Privatbesitz
右.弗拉霍.布科瓦克 維爾瑪.巴比.捷爾斯基肖像 1895
Vlaho Bukovac, Portrait Vilma Babić Gjalski, 1895© Private collection Zagreb

 19世紀末時,克羅埃西亞與維也納建立了相當緊密的關係,札格羅布的藝術家大量接觸到當時風行的維也納分離派,對世紀末的克羅埃西亞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樣交流契機的促成,起因於1895年奧皇法蘭茲.約瑟夫(Franz Joseph)造訪札格羅布。當地政府官員為了歡迎皇帝,響應帝國的文化政策,突顯皇帝的文化政策獲得確實的落實,斥資重金建造了許多公共文化設施,引進首都的文化制度,辦理一系列的展覽與表演,對當地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對懷抱民族主義的知識分子帶來了莫大的文化衝擊。他們認為札格羅布有自己的文化,不需要帝國的干涉,有些激進分子甚至以焚毀奧匈帝國國旗來表達抗議。政府震壓這些反對的聲浪,將他們逐出札格羅布,而這些異議分子到了維也納,正好遇到了與他們理念相同、為反動傳統而發起的維也納分離派。於是,當他們再回到札格羅布時,就帶著彼此共通的理念回來,創建了屬於克羅埃西亞的世紀末分離派。
    
左.弗拉霍.布科瓦克 夏日時光 1903  Vlaho Bukovac, Summertime, 1903© Belvedere, Vienna
右.奧斯卡.阿瑟.亞歷山大 奧爾加.昆德里奇肖像 1911  Oskar Artur Alexander, Porträt Olga Kundlich, 1911© Samoborski muzej, Samobor


奧頓.伊維科維奇 風景 1905  Oton Iveković, Landscape, 1905© Private Collection

 世紀末的藝術啟發和創造巔峰,是經歷整個19世紀文化和歷史發展交互作用的結果:在奧匈帝國的文化政策之下,藝術院校的成立提供了更為多元廣泛的藝術教育機會,創造了充滿活力的藝術場景,處處可見絡繹不絕的展覽,藝術市場蓬勃繁榮,文化發展獲得國家資助。維也納,作為世紀之交的文化中心,無疑影響了克羅埃西亞藝術場景的形成,特別是札格羅布的現代主義,以及其對傳統的批判性和辨證態度。雖然無法完全反映維也納藝術的多樣性,但札格羅布藝術家同時對維也納分離主義者和對現代藝術的挑戰,做出了熱烈的反應,僅在1900年前後短短的幾年之中,留下了對後代藝術界深遠的巨大影響。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3月號12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