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繪畫是宇宙秩序的延續──費迪南.霍德勒的平行主義

  • 首頁
  • 專題文章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
    • 2|末日與新生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2│Time Capsules 時光譜:美之軸承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2020 Art Taipei特別報導
      •  美學漫遊
      •  藝術視界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國際藝壇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封面藝術家
      •  封面評介
      •  展覽評介
      •  藝術人物
      •  地景藝術
      •  新書出版
      •  策展論述
      •  文化行政
      •  數位藝術
      •  圍場散步
      •  台灣美術
      •  藝術動態
      •  美術館行政
      •  名作物語
      •  發現美術館
      •  藝術市場
      •  藝點觀察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以收藏.致未來

繪畫是宇宙秩序的延續

費迪南.霍德勒的平行主義

撰文│謝汝萱  圖版提供│Leopold Museum(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3月號126期) 

 「我並未發明平行主義,這是大自然法則,我所做的只是將這種韻律帶進繪畫並予以延續,這主要是一種人性律動。」——費迪南.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


費迪南.霍德勒 
Friedrich Victor Spitzer, Ferdinand Hodler, 1904 (print from 1907) © Kupferstich-Kabinett,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Photo: Kupferstich-Kabinett,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Herbert Boswank

 當1890年瑞士藝術家費迪南.霍德勒的〈夜〉被日內瓦藝術展以猥褻為由拒於門外,他遂自行銷售、收取門票展出,再於巴黎戰神廣場沙龍成功發表時,他明白自己終於走到能宣布藝術自立的時候:「我把〈夜〉稱作我的第一件作品:概念和場景都是我的。它在戰神廣場是最有自立精神的一幅畫。」當年他37歲,在整個1880年代四處聽課、臨摹、創作,定期和藝文圈朋友聚會、切磋磨練後,他結合寫實與象徵的畫風在1890年代初邁向成熟,並展現在〈夜〉上:幾個男女橫躺在地上,彷彿安然入睡,唯有中央的男子被一個死神般的黑色人形纏住,瞪大眼睛驚恐地掙扎。霍德勒描繪的人體細膩寫實,裝飾背景帶有「新藝術」意味,黑色人形的死亡象徵日後一再出現在其畫作中。除了匯集古典寫實、新藝術與象徵主義,並將畫面放大成霍德勒所擅長的歷史畫規格,〈夜〉還體現了貫穿他繪畫生涯的主要概念:平行主義(parallelism),男女人體有秩序地橫向疊列,殊異的個體姿態形成某種整體的平衡,隱喻著世界背後的規律與和諧。

上左.費迪南.霍德勒  瓦樂婷.郭德—黛若兒肖像  1909
Ferdinand Hodler, Portrait of Valentine Godé-Darel, 1909© Private collection, Ticino, Photo: SIK-ISEA, Zürich
上右.費迪南.霍德勒  自畫像  1912
Ferdinand Hodler, Selbstbildnis, 1912© Kunstmuseum Basel, Vermächtnis Max Geldner, Basel
下左.費迪南.霍德勒  自畫像(巴黎)  1891
Ferdinand Hodler, Self-Portrait (From Paris) , 1891© 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Geneva, deposit at the Gottfried Keller Foundation, Bern, Photo: Bettina Jacot-Descombes
下右.費迪南.霍德勒  病中的瓦樂婷.郭德—黛若兒  1914
Ferdinand Hodler, Portrait of the sick Valentine Godé-Darel, 1914© Paris, Musée d'Orsay, Photo: RMN-Grand Palais (Paris, Musée d'Orsay)/Jean Schormans

●宇宙的重複性秩序
 霍德勒的平行主義,簡單來說是指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都體現出宇宙的重複性秩序,不論個體如何不同,每個元素都是整個大秩序的一部分,彼此相協相濟,生生不息。平行主義是霍德勒的世界觀及繪畫構圖原則,當時沒有一位畫家如他一般,那麼重視畫中形體可見的對稱性,這個特性在其風景畫、歷史畫、象徵主義畫作乃至肖像中都可見到。在發表〈夜〉的十年後,霍德勒又畫了〈日〉,描繪五個裸女圍成半圓形坐在舖滿藍色小花的草地上,女子的姿態半是祈禱,半如起舞,周圍的四名女子兩兩內傾,面向中央舉起雙手的女子,水平而侷促的構圖,突出了形體的左右對稱性,圍繞著女子的花朵則全是藍色,應和著霍德勒所說的:「如果你看著只開有一種花卉的草地……,你會體驗到迷人的統一感。」女子舞姿與滿地花卉不僅有人花相映之美,也顯現出天人合一的協韻感。

費迪南.霍德勒  看見無限  1913-1916
Ferdinand Hodler, A View to Infinity, 1913-1916© Private collection Switzerland, Photo: SIK-ISEA, Zürich

●歷史畫與壁畫之爭
 霍德勒對男性受生活與死神煩擾的描繪,可能帶有自身命運的投射,從這裡看來,女性所展現的生命力與永恆性,則提供了他克服恐懼、領悟宇宙真理的救贖力量。幼年喪父,少年時期母親及五個弟妹也全因肺結核過世,霍德勒很早就必須自立;1870年代到日內瓦後,因一次機緣邂逅貴人巴泰勒米.曼恩(Barthélemy Menn),這位法國美術學院教授慧眼識出霍德勒的天分,請他到學校免費上課,才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左.費迪南.霍德勒  威廉.泰爾  1896-1897
Ferdinand Hodler, William Tell, 1896-1897© Kunstmuseum Solothurn, bequeathed by Margit Kottmann-Müller in memory of her husband Dr. Walther Kottmann, 1958, Photo: Kunstmuseum Solothurn
右.費迪南.霍德勒  凱茜.馮.巴赫肖像(在花園中)  1904
Ferdinand Hodler, Portrait of Käthe von Bach (In the garden), 1904 © Private collection (Switzerland), Photo: SIK-ISEA, Zürich


費迪南.霍德勒  真理  1903
Ferdinand Hodler, Truth, 1903© Kunsthaus Zürich, permanent loan from the City of Zurich, Photo: Kunsthaus Zürich

●風景與人性中的自然律動
 生涯起飛之後,霍德勒數度將其平行主義概念寫成文章發表,並將1909年的風景畫〈圖恩湖的對稱反映〉稱為「這或許是我運用自己的構圖原則最恰到好處的風景畫」,不僅置中的湖面線自然形成水面上下對稱景象的分界,左右兩側的山與雲也有相仿結構,務求簡約對稱的畫面元素與色彩,突顯了霍德勒理想中的統一性:「愈接近偉大的統一性,我的藝術就變得愈宏偉、愈簡單。」相對於早期〈雪崩〉的磅礡構圖,晚期的〈日內瓦湖與侏羅山脈(風景及有韻律的形狀)〉、〈清晨的日內瓦湖與白朗峰(十月)〉等畫作都聚焦於山水的基本造形所構成的連綿天地,可將其視為霍德勒晚年的心境寫照。


費迪南.霍德勒  圖恩湖的對稱反映  1909
Ferdinand Hodler, Lake Thun with symmetrical reflection, 1909© 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Geneva, Photo: Bettina Jacot-Descombes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3月號12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