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八十件藝術作品走完美國八十年的發展, 觀眾可以欣賞到霍伯的〈夜游者〉、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頓的水面)〉、歐姬芙 (Georgia O'Keeffe)的〈牛頭骨與白玫瑰〉等名作,從他們的作品深入了解美國歷史的變遷, 以及城市喧囂中的寂寞。
台南人期待了一甲子的台南市美術館,於10月 17日正式開館試營運,館方特地依照古禮挑選良辰吉時,於17日上午11時10分,舉行「開門入 厝」儀式。儀式過程簡單而隆重,由董事長陳輝東及館長潘(示番)偕同館員及志工打開大門,共同進入南美館1館,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為紀念雕塑前輩楊英風逝世廿一週年,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以最新4K超高質規格與技術拍攝楊英風傳記紀錄片「呦呦自在.楊英風」。全片分上、中、下三集,耗時近三年,於今年10月完成。發表會於10月24日下午2時,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演廳舉行。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呈獻來自世界各地90家頂級畫廊,為2019年藝術界盛事揭開序幕。首屆博覽會獲各大具領導地位的國際藝廊積極參與,吸引全球頂尖畫廊首度亮相台北。由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瑞銀集團呈獻,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2019年1月18日至20日期間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
FIAC 今年入選一百九十五間藝廊,其中2╱3以上來自海外的國際藝廊,涵蓋廿七個國家。首次參與的亞洲、或在亞洲有據點的藝廊,如上海的天線空間、北京的魔金石空間、同時在北京與紐約擁有據點的博而勵畫廊,以及來自英國與香港的Ben Brown Fine Arts;此外,今年剛於香港設立分館的瑞士藝廊Hauser & Wirth再次回歸參與。
由藝術家張錳策展的觀唐新媒體藝術展「時空 和諧」,旨在讓人們意識到無所不在的電腦科技影響下的諸多當代體驗,並進一步思考人與數位 器械以及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中,多件作品融合感應互動裝置,讓參與也成為影響作品成像的一項因素。
主題發想源自於策展團隊對「亞洲」(Asia)有多樣性的問題意識, 「亞洲」一詞總是伴隨著混沌、歧義與問題性, 伴隨著維基百科、搜尋引擎、百科全書、線上學習與「科技獨斷」(technopoly)的加速主義等發明,使我們正處於一個答案永遠多於質問的 時代。
兩位策展人由展覽主題出發,探討生態系統千變萬化的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展覽結合不同的生態系統模式, 特別關注這些機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此運作機制如何趨向於整體的共同利益。在「後自然: 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兩位策展人將美術館做為社會模型重新思考。
「倫敦斐列茲」(Frieze London)今年邁入第十六屆,多達一百六十家國際藝廊齊聚一堂,於倫敦攝政公園展示自家最優質的當代藝術。倫敦斐列茲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博覽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素以前瞻性的策展概念著稱。2017年策展主題為「性工作:激進藝術與女權主義政治」,關注1960與1970年……
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 術雙年展」將於9月22日開幕,本屆展覽以藝術家的 計畫型創作為主軸,從「野根莖」命題展開對「什 麼是台灣、什麼是來自台灣的當代藝術」之本質性 探問。
梵谷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間一向有著高度的借展需求,以至於相當難得能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中看到這16件作品齊聚一堂。如今是過去四年以來第一次,所有收藏於大都會美術館「歐洲繪畫部門」的梵谷作品全數「回家」。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共規畫有廿個展場,散布於曼谷市各處,其中不乏重要古蹟與景點,如昭披耶河畔、寶隆洋行大廈、臥佛寺、黎明寺等地,主辦單位表示選址曼谷即是期待以該城市內重要文化地標為雙年展特色,將泰國首府打造為一方國際 當代藝術重鎮,拓展文化觀光體驗的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