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擔任英國年度博物館獎(Museum of the Year)評選工作的英國藝術基金會(Art Fund),每年皆會自全英國遴選出五間入圍博物館,它們的運營規模可能截然不同,但均以豐富的藏品和富啟發意義的多元展演計畫展現各自的抱負及創造力,對社區參與、社會及全球議題做出貢獻,擘畫博物館事業未來的藍圖。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6月底宣布2024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由袁廣鳴獲推選為參展代表。本屆藝術家提名委員會表示:「袁廣鳴以影像為主要媒介,創作將近四十年、充分體現他對於新媒體藝術的不輟探索。
重要現代美術團體東方畫會創辦人之一,國際級現代藝術大師蕭勤於6月30日辭世,享耆壽九十歲。文化部長史哲聞訊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蕭勤一生創作不懈,勤力耕耘藝術領域逾一甲子,將創作當成實踐生命意義之旅,並以獨特的抽象繪畫語彙活躍於國際藝壇,引領臺灣現代藝術前衛風潮。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在2022年以1億7500萬歐元的價格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手中買下林布蘭特(Rembrandt)1636年的自畫像〈旗手〉(The Standard Bearer),該作被認為是林布蘭特最後一件從私人藏家手中進入公共博物館機構的重要作品。
美國建築師學會授予由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5年獎」。「25年獎」旨在表彰過去25至35年中為建築設計與象徵性等面向確立卓越標準的建築。
德國政府的顧問小組裁定,一幅原屬於猶太藏家、在二戰期間被拍賣的康丁斯基畫作應歸還給原持有人的後裔。這幅畫作是康丁斯基在1907年繪製的〈多彩的人生〉,原為阿姆斯特丹的一對夫婦海德薇格與艾曼紐.亞伯特.勒文斯坦的收藏。
甫於6月10日開幕的第十二屆利物浦雙年展,由南非籍策展人尼伊斯勒.姆邦瓦(Khanyisile Mbongwa)策畫。此屆主題「uMoya:失物的神聖回歸」的概念除了延續歷屆雙年展在策畫方向上試圖呼應舉辦城市利物浦的歷史和特質,也關乎姆邦瓦自身的文化背景……
歷經約三年的籌備期,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於5月31日舉行揭牌儀式,在眾多與會賓客的見證下宣告正式成立。國立台灣大學校長陳文章致詞時表示,期許日後美術館大幅增益藝術史教學與研究,擴展與國內外美術館的交流……
在亞洲文化協會屆滿六十週年之際,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於5月22日假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行2023年獎助計畫頒獎典禮。2023年獎助計畫自2022年11月開放徵件申請,共收到四十一件申請,其中視覺藝術領域廿六件、表演藝術領域十五件……
近年來,博物館機構館藏品的來源備受關注,政治團體、犯罪調查、媒體輿論對博物館的文物來源也提出更為嚴謹的審視。作為重要的藝術與文化機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宣布了一系列政策,將主動對館藏來源出處進行深入調查。
5月10日,法國文化部長里瑪.阿布杜勒─馬拉克(Rima Abdul-Malak)與龐畢度中心主席羅蘭.勒龐(Laurent Le Bon)共同對外發表龐畢度中心新文化計畫:「動態地標」,此標題引借自法國作家與詩人法蘭西斯.龐吉(Francis Ponge)在1977年龐畢度中心首次對外開放時所發表的《美堡筆記》……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5月11日公布由線上平台e-flux和宇宙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Cosmos)創辦人、藝術家安東.維多柯(Anton Vidokle)擔任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