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克林姆(Gustav Klimt)與艾貢.席勒(EgonSchiele)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波士頓美術館特別規畫展覽「克林姆與席勒:繪畫」,展出多件自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借展的罕見作品,檢視兩位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差異與強烈對比,其中尤以兩人所描繪的人體為主要焦點。
「穿過縣境漫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川端康成1937年小說《雪國》開頭第一句的描述,到了新幹線的時代,仍然毫無偏差地傳達出進入越後地區白雪皚皚的視覺震撼。從東京搭新幹線抵達越後湯澤站,這裡是川端康成寫作《雪國》的舞台,滑雪和溫泉的勝地,也是通往大地藝術祭的入口。
「破壞之歌」有廿六組藝術家與團體參與,展區囊括新美術館的一樓至四樓,作品從繪畫、雕塑、裝置與影像創作等,紛呈於美術館或畸零或開放空間的白盒子裡;藝術家們也來自全球不同社會與不同文化背景(其中只有四位來自美國),包括祕魯、雅典、柏林、洛杉磯、香港等。
阿根廷當代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Erlich)歷年來最大型的個展「眼見為憑」於日本東京森美術館展出。厄利什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曾舉辦個展於羅馬當代美術館、紐約MoMA PS1、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立藝術中心等地。
近日巴黎龐畢度中心的廣場豎起一尊巨型的大拇指,用以紀念藝術家凱撒(César)逝世廿週年,也替「凱撒回顧展」揭開序幕。凱撒原名為凱撒.巴達奇尼(César Baldaccini),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
美國女性藝術家卡洛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藝術創作生涯長達六十年,獨創的作品不斷地挑戰當代藝術的界限,也試圖突破既有觀念,特別是她終其一生破除禁忌的精神,帶給觀者震撼的創作。
泰德現代美術館近日策畫一場堪稱英國前所未有的莫迪利亞尼展覽,館方表示,此展完整爬梳莫迪利亞尼的一生創作,揭露畫家未曾掀開的神祕面紗。展覽對他的「巴黎夢」著墨不少,那光芒四射的現代藝術聚落,照耀來自義大利海港市鎮的莫迪利亞尼,使他的雙眼無法完全睜開,更別說是直視那奪目的光彩。
於入冬之際,倫敦國立美術館呈列一系列北歐的作品,展覽名為「凱泰萊湖:芬蘭景象」,探討芬蘭畫家阿克塞利.加倫—卡雷拉(Akseli Gallen-Kallela)從十九歲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橫跨卅多年的作品,並以凱泰萊湖(Lake Keitele)的描繪為焦點。
法裔美籍女性藝術家露意絲.布爾喬亞的作品深切觸及人性的複雜情緒,她持續挖掘個人的記憶,以不同媒材表現出一種沉痛而激烈的孤寂以及被遺棄感,試圖把內心深處的不安、絕望、罪惡感具體化,不論是以素描、版畫、雕塑等形式呈現,均相當容易令觀者感受到創作者潛藏在作品中的傷痛、挫折和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