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現正推出當地藝壇期待已久的巡迴特展「畫架之外:傑克森.帕洛克的〈壁畫〉」,是〈壁畫〉繼1998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後,時隔廿多年再度回到藝術家最初的創作地。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現正舉辦的典藏展「結繩、扭轉、散落的:繼抽象主義之後的雕塑」,呈現1960年代雕塑藝術承接抽象表現主義的美學脈絡,在媒材選用、體積尺幅、作品與創作者身體的空間關係上的突破性提問與實踐。
擅長應用涵蓋無論高科技或低科技、精巧複雜或平庸簡單、超級微小或無限廣大等多重媒材來創作的美國藝術家莎拉.施,在2020年10月下旬於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推出一檔新的大型個展。
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是一位很難被定義的藝術家,或者也無須定義,因為他說:「我是一名藝術家,所以在工作室裡做出來的無論是什麼東西都是藝術。」這番言論翻轉了藝術是「想法」和「完成品」的概念,而是「活動」和「過程」。
在日本繪畫史上,如同梵谷與莫迪利亞尼般將悲慘命運轉換為創作糧食,在短暫或帶著缺憾的人生中不斷創作出至高無上作品的畫家不在少數;又或者在人氣畫家的光環下,實為人生不如意地病痛纏身、痛失摯愛或親人,但依然咬緊牙根,不間斷地執筆創作。
18世紀後半的京都博學思想與異文化交流活躍,畫家們不僅積極探究個人表現,也藉由群體教學相長,自發於民間的連結逐步開枝散葉,成為支持京都美術發展的網絡。被稱為京都畫壇始祖的與謝蕪村、圓山應舉等揉合多重脈絡、追求創新的江戶繪師輩出,在良性競爭下構成一片畫壇榮景……
2020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年誕辰,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的檔案館合作推出「貝多芬的旋律」,向這位維也納最偉大的作曲家致上最高敬意。
無論是丟勒(Albrecht Dürer)還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都是眾所皆知的德國文藝復興巨擘,而另一位在當時跟他們有著同樣地位的阿爾特多費爾(Albrecht Altdorfer)卻很不公平地曾被某些藝術史學家貶抑為「二流」藝術家,殊不知其繪畫作品雖然不多,但卻憑藉著流傳的版畫影響包含提香、林布蘭特在內的好幾代藝術家,直到17世紀末。
對絕大多數的藝術愛好者而言,「丹麥繪畫的黃金時期(1801-1864)」這個展覽主題除了讓人感到新穎與好奇之外,似乎很難找到其他可以討論的蛛絲馬跡。儘管「黃金時期」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名稱,但實際上的定義卻很粗略,並且在不同的國家、地區與階段都有這樣的稱謂。基本上,它是後人對過去某個在政經或文化時期的嚮往跟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