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6月專輯: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
綠園城堡展區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萬歲」展覽報導
撰文.圖版提供/鄭安齊(藝術家#505)
給藝術與藝術家的展覽
「今日,處在一個充滿了衝突和震驚的世界當中。」這是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莉絲蒂.瑪賽策展陳述中的第一句。她選擇了這樣的起手式,來為威尼斯這個老字號藝術展開頭。描繪一個末世氛圍,提出危機警告,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取代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樂觀想像。讀到這句,觀眾一時間可能會以為,或許這與上屆由歐奎.恩威佐兒(Okwui Enwezor)策畫的「全世界的未來」是同一條線上的思路。
但瑪賽和近幾年來的幾位策展人,有著明顯不同的取徑。恩威佐兒從他的政治學、文學背景出發,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關注透過藝術建構的智識體系,而瑪賽的興趣更多地落在藝術與藝術家身上。展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甚至用上了重複的語調(Viva)來強調。「在當代論辯的框架內,藝術家的角色,聲音和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策展人這樣表示,並認為藝術家比起其他任何人,能夠最敏銳地「察覺」當今的各種問題。而此屆展覽,則是「與藝術家一起設計、由藝術家製作,並為了藝術家」而存在的。
瑪賽認為,相對於制定一個單一主題,「藝術萬歲」旨在提供一條契合於藝術家作品的路徑,並給出有利於進入和理解,產生連接、共鳴和思想的語境。因此,此次主題展她不願制定嚴密鋪排的策展概念,僅在「藝術萬歲」之名下,劃分九個章節。這些章節,策展人稱其為「跨展館」(Trans-pavilions),回應國家館在威尼斯雙年展歷史中不休止的增長狀況。在這些子題中,策展人納入了各種國籍、世代、性別不同的藝術家,但不做明顯實體上的區隔,任其如「書的章節一般地互相流動」。
藝術家與書本之館
穿過懸於展館門楣上美籍非裔藝術家山姆.吉列姆(Sam Gilliam)的大尺幅繪畫作品〈伊夫.克萊因藍〉之後,就是位於綠園城堡區的第一個章節「藝術家與書本之館」。策展人用這個章節來探討藝術家工作的後台,也就是工作室。策展人認為,今日的藝術家工作室已不再是藝術家閉門修鍊的場所,反之,工作室的大門須向公眾領域敞開。藝術家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在這個地方展開,形式上則化為書籍、文字與知識。
依循著這幾個關鍵字眼,多恩.卡斯帕(Dawn Kasper)的作品〈太陽、月亮與群星〉布滿了第一個展廳,更正確地說是第一個展廳變成像她的工作室一樣。這個想法起於2008年,她無法再負擔工作室的費用,便發想了「游牧工作室」的概念,輾轉於各個展覽空間。展覽期間,她穿梭於各式工具與器材間工作著,也不拒絕觀眾的發問或好奇的觀望。展廳更擺設有她的樂器,偶爾為觀眾或演奏、或播放音樂。
與卡斯帕同在一個空間的,是去年剛辭世、克羅埃西亞籍的觀念藝術家,馬拉登.史迪尼諾維奇斯(Mladen Stilinovic)1978年的作品〈工作中的藝術家〉。相片中,藝術家躺臥在床或沙發上睡覺或歇息,這樣的狀態卻被藝術家定為「工作」。這裡不僅揭示了藝術工作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可能也基進地宣示了藝術以及這種非傳統體力勞動的模式,亦能被定義為一種「工作」。
相似地,在法蘭西絲.史塔克(Frances Stark)及雙人組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Yelena Vorobyeva and Viktor Vorobyev)的作品中也都有休息的姿態。史塔克直接以漫畫手法的線條,將自己慵懶的形象擺放於畫面中央的沙發上;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的〈藝術家睡熟了〉更直接擺張床到展場裡,棉被下還依稀有著假髮露出來,不仔細看還真以為有人熟睡著。
陶斯.馬哈切娃(Taus Makhacheva)的工作狀態則顯得不是很尋常。影片〈繃緊的繩索〉中,表演者阿巴卡洛夫(Rasul Abakarov)僅持一平衡桿,行走於縛在兩座懸崖頂端的繩索上,並將共計六十一幅複製自塔吉克斯坦博物館的畫作,自一端帶到另一端。
歐拉弗.艾利森(Olafur Eliasson)的計畫「綠光」,與卡斯帕的作品一樣,都是把工作室直接搬到觀眾眼前。不同的是,在艾利森的工作室裡勞動著的,顯然不是他自己。延續自2016年於維也納的提森─博內米薩當代藝術館(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的「綠光」計畫,這次直接在威尼斯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徵集難民志願者來參與製作一組組多面體綠色燈具。觀眾捐助至少250歐元就可帶走一只。這項計畫的盈餘則將流向協助內戰受害者的非政府組織「緊急」(Emergency)與協助未成年難民的「格奧.丹策之家」(Georg Danzer Haus)。
歡愉與恐懼之館
展館的右下半側,則是「喜悅與恐懼之館」,放置了共十一組作品,較為大宗的則是繪畫和影像的形式。馬爾萬(Marwan)的畫作透過油彩或濃重遲滯或稀薄明快的筆觸變化,刻畫臉部表達情緒。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則偏好在較為輕薄的紙材上,以略為神經質的線條繪製全身人物像。金成桓(Sung Hwan Kim)在這個章節則貢獻了一件影像裝置〈結合之前的愛〉。他的作品總是在空間中加上了各種錯落的布置、隔間後,再把影像投影到其間,並且與韓國歷史有密切的關係。這次的影片則是結合非裔美籍社群與韓國歷史的故事。
綠園城堡的主展場除此二章節之外,李明維的作品〈不期之美〉則被定位為特別企畫,展場安排在有水池的庭院中。一位腳踝繫著鈴鐺的表演者,在展場內逡巡尋找觀眾,將其邀請至庭院中預先擺好的椅子上坐下。接著,表演者會以石製托盤端來一封細心封上蠟印的信,請這位觀眾當再次遇到美的時刻時,再把信打開。主展場的最末尾,輪播著各個參展藝術家的訪談。出了主展館,前方狹長型的史特林館中陳列有「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這個標題來自於班雅明同名的文章。每個藝術家詳列出自己喜愛的書籍,並陳列供觀眾選閱。
材質與形式先行的策展
物質與外觀形式取向上的分類,強烈地主宰此次展覽的會場。展覽整體看上去,更像是缺乏新意的美術館常設回顧展。幾件形象上出現藝術家工作室,或者是出現書本形象/形式的作品,其探討的內容可能彼此間大相逕庭,但憑形象上的一致即被歸在一類,後果就是幾件作品之間缺乏內在的連繫,帶給觀眾的訊息既鬆散,亦沒有策展人所預期意義上的互涉及流動。
再論「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班雅明原文說:「對於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累積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書,此書的精華。」班雅明在論及「收藏」之時,更多地是對這項行為之展開,一切附著於「收藏」這件事務的雞毛蒜皮、各種偶然和機遇形成環繞書而展開的意義之星群。可惜的是,在史特林館中的陳設,一個藝術家對應二至五本數量不等的書,卻缺乏更多線索,從而讓人窺見創作者與這些書籍之間更繁複的私人關係,兩者間的對照可惜淪為工具性的層級。雖有不經意的驚喜,但難以深入。
探究藝術家的工作狀態這條策展路徑上,策展人提出了「從業」(negotium)與「閒適」(otium)這兩種狀態分野的模糊與翻轉,論證藝術實踐交互於不作為與行動之間的生產力。策展人卻未加以探討或省察,「閒適」的權利從何而來?有多少人(除了藝術家以外)也加入了這個生產過程?這種工作狀態又具備何種社會關係?反映在展間裡最極端的例子,大概就是艾利森的計畫「綠光」。藝術家本人在展場裡穿梭著和藏家、藝術領域的重要人士互動,或拾起麥克風導覽他的構想;有色族裔的工作者卻不停地於中央的工作桌靜默地勞動,並成為攝影機的獵取對象,個體的創造力被壓扁在裝配線上。雙年展的展場,毫不掩飾地變成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文化資本與勞動生產關係,不帶反省的再現。
以瑪賽長年擔任龐畢度中心文化遺產首席研究員,並開創該中心當代藝術部門的經歷,這次主題展帶給大家的無疑是失望較多。粗糙的分類,不適切的選件與展陳,對藝術家的特權地位缺乏意識,是綠園城堡展區給予觀眾的整體印象。以強調藝術家與藝術的重要性為題旨,在藝術家及藝術已佔去了各種有利地位的威尼斯,肯定只是自我反覆,而不是個好的主意。
山姆.吉列姆作品〈伊夫.克萊因藍〉近照(攝影:鄭安齊)
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作品〈學習藝術標誌(為了樂趣或名望)〉(攝影:鄭安齊)
綠園城堡主題館展場外觀一景(攝影:鄭安齊)
主題館側面,前方木箱為保羅.布拉斯基(Paulo Bruscky)作品,他常以郵寄為創作媒介。(攝影:鄭安齊)
多恩.卡斯帕〈太陽、月亮與群星〉的工作桌一景(攝影:鄭安齊)
多恩.卡斯帕作品〈太陽、月亮與群星〉(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拉登.史迪尼諾維奇斯作品〈工作中的藝術家〉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雙人組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的裝置作品〈藝術家睡熟了〉(攝影:鄭安齊)
法蘭西絲.史塔克作品〈瞧!〉(Behold Man!)(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陶斯.馬哈切娃影像作品〈繃緊的繩索〉截圖(攝影:鄭安齊)
卡特琳娜.努涅茲&以塞.羅德里格茲(Katherine Nunez & Issay Rodriguez)以織品製作,如同藝術家工作室的空間裝置作品〈在線之間2.0〉。此次的展品中有許多的織品材質。(攝影:鄭安齊)
法蘭茲.衛斯特(Franz West)的裝置作品亦出現床/沙發攝影(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歐拉弗.艾利森的計畫「綠光」一景(攝影:鄭安齊)
歐拉弗.艾利森的計畫「綠光」中可隨機組合的燈具(攝影:鄭安齊)
金成桓影像裝置作品〈結合之前的愛〉(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結合之前的愛〉影像截圖(攝影:鄭安齊)
奇奇.史密斯的作品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爾萬畫作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爾萬畫作細部(攝影:鄭安齊)
李明維的作品〈不期之美〉,表演者為觀眾獻上藝術家親筆信。(攝影:鄭安齊)
陳列有「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的史特林館(Lovro Rumlha CC BY 2.0)
耿建翌作品〈之所以為經典〉(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作品於展場一景(攝影:鄭安齊)
哈桑.謝里夫(Hassan Sharif)作品〈哈桑.謝里夫工作室(超級市場)〉(Photo: Andrea Avezzù)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海拉.瓦希(Haira Waheed)繪畫作品(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近看海拉.瓦希的繪畫作品(攝影:鄭安齊)
「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在主展場的呈現(攝影:鄭安齊)
「 綠光」計畫中還安排負責裝配燈具的非裔工人在展場中表演饒舌歌舞,這種作法更強化了對於既定族群的刻板印象。(攝影:鄭安齊)
綠園城堡中最後一個展區呈現的藝術家訪談(攝影:鄭安齊)
綠園城堡展區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萬歲」展覽報導
撰文.圖版提供/鄭安齊(藝術家#505)
給藝術與藝術家的展覽
「今日,處在一個充滿了衝突和震驚的世界當中。」這是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莉絲蒂.瑪賽策展陳述中的第一句。她選擇了這樣的起手式,來為威尼斯這個老字號藝術展開頭。描繪一個末世氛圍,提出危機警告,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取代了人們對於未來的樂觀想像。讀到這句,觀眾一時間可能會以為,或許這與上屆由歐奎.恩威佐兒(Okwui Enwezor)策畫的「全世界的未來」是同一條線上的思路。
但瑪賽和近幾年來的幾位策展人,有著明顯不同的取徑。恩威佐兒從他的政治學、文學背景出發,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關注透過藝術建構的智識體系,而瑪賽的興趣更多地落在藝術與藝術家身上。展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甚至用上了重複的語調(Viva)來強調。「在當代論辯的框架內,藝術家的角色,聲音和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策展人這樣表示,並認為藝術家比起其他任何人,能夠最敏銳地「察覺」當今的各種問題。而此屆展覽,則是「與藝術家一起設計、由藝術家製作,並為了藝術家」而存在的。
瑪賽認為,相對於制定一個單一主題,「藝術萬歲」旨在提供一條契合於藝術家作品的路徑,並給出有利於進入和理解,產生連接、共鳴和思想的語境。因此,此次主題展她不願制定嚴密鋪排的策展概念,僅在「藝術萬歲」之名下,劃分九個章節。這些章節,策展人稱其為「跨展館」(Trans-pavilions),回應國家館在威尼斯雙年展歷史中不休止的增長狀況。在這些子題中,策展人納入了各種國籍、世代、性別不同的藝術家,但不做明顯實體上的區隔,任其如「書的章節一般地互相流動」。
藝術家與書本之館
穿過懸於展館門楣上美籍非裔藝術家山姆.吉列姆(Sam Gilliam)的大尺幅繪畫作品〈伊夫.克萊因藍〉之後,就是位於綠園城堡區的第一個章節「藝術家與書本之館」。策展人用這個章節來探討藝術家工作的後台,也就是工作室。策展人認為,今日的藝術家工作室已不再是藝術家閉門修鍊的場所,反之,工作室的大門須向公眾領域敞開。藝術家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在這個地方展開,形式上則化為書籍、文字與知識。
依循著這幾個關鍵字眼,多恩.卡斯帕(Dawn Kasper)的作品〈太陽、月亮與群星〉布滿了第一個展廳,更正確地說是第一個展廳變成像她的工作室一樣。這個想法起於2008年,她無法再負擔工作室的費用,便發想了「游牧工作室」的概念,輾轉於各個展覽空間。展覽期間,她穿梭於各式工具與器材間工作著,也不拒絕觀眾的發問或好奇的觀望。展廳更擺設有她的樂器,偶爾為觀眾或演奏、或播放音樂。
與卡斯帕同在一個空間的,是去年剛辭世、克羅埃西亞籍的觀念藝術家,馬拉登.史迪尼諾維奇斯(Mladen Stilinovic)1978年的作品〈工作中的藝術家〉。相片中,藝術家躺臥在床或沙發上睡覺或歇息,這樣的狀態卻被藝術家定為「工作」。這裡不僅揭示了藝術工作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可能也基進地宣示了藝術以及這種非傳統體力勞動的模式,亦能被定義為一種「工作」。
相似地,在法蘭西絲.史塔克(Frances Stark)及雙人組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Yelena Vorobyeva and Viktor Vorobyev)的作品中也都有休息的姿態。史塔克直接以漫畫手法的線條,將自己慵懶的形象擺放於畫面中央的沙發上;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的〈藝術家睡熟了〉更直接擺張床到展場裡,棉被下還依稀有著假髮露出來,不仔細看還真以為有人熟睡著。
陶斯.馬哈切娃(Taus Makhacheva)的工作狀態則顯得不是很尋常。影片〈繃緊的繩索〉中,表演者阿巴卡洛夫(Rasul Abakarov)僅持一平衡桿,行走於縛在兩座懸崖頂端的繩索上,並將共計六十一幅複製自塔吉克斯坦博物館的畫作,自一端帶到另一端。
歐拉弗.艾利森(Olafur Eliasson)的計畫「綠光」,與卡斯帕的作品一樣,都是把工作室直接搬到觀眾眼前。不同的是,在艾利森的工作室裡勞動著的,顯然不是他自己。延續自2016年於維也納的提森─博內米薩當代藝術館(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的「綠光」計畫,這次直接在威尼斯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徵集難民志願者來參與製作一組組多面體綠色燈具。觀眾捐助至少250歐元就可帶走一只。這項計畫的盈餘則將流向協助內戰受害者的非政府組織「緊急」(Emergency)與協助未成年難民的「格奧.丹策之家」(Georg Danzer Haus)。
歡愉與恐懼之館
展館的右下半側,則是「喜悅與恐懼之館」,放置了共十一組作品,較為大宗的則是繪畫和影像的形式。馬爾萬(Marwan)的畫作透過油彩或濃重遲滯或稀薄明快的筆觸變化,刻畫臉部表達情緒。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則偏好在較為輕薄的紙材上,以略為神經質的線條繪製全身人物像。金成桓(Sung Hwan Kim)在這個章節則貢獻了一件影像裝置〈結合之前的愛〉。他的作品總是在空間中加上了各種錯落的布置、隔間後,再把影像投影到其間,並且與韓國歷史有密切的關係。這次的影片則是結合非裔美籍社群與韓國歷史的故事。
綠園城堡的主展場除此二章節之外,李明維的作品〈不期之美〉則被定位為特別企畫,展場安排在有水池的庭院中。一位腳踝繫著鈴鐺的表演者,在展場內逡巡尋找觀眾,將其邀請至庭院中預先擺好的椅子上坐下。接著,表演者會以石製托盤端來一封細心封上蠟印的信,請這位觀眾當再次遇到美的時刻時,再把信打開。主展場的最末尾,輪播著各個參展藝術家的訪談。出了主展館,前方狹長型的史特林館中陳列有「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這個標題來自於班雅明同名的文章。每個藝術家詳列出自己喜愛的書籍,並陳列供觀眾選閱。
材質與形式先行的策展
物質與外觀形式取向上的分類,強烈地主宰此次展覽的會場。展覽整體看上去,更像是缺乏新意的美術館常設回顧展。幾件形象上出現藝術家工作室,或者是出現書本形象/形式的作品,其探討的內容可能彼此間大相逕庭,但憑形象上的一致即被歸在一類,後果就是幾件作品之間缺乏內在的連繫,帶給觀眾的訊息既鬆散,亦沒有策展人所預期意義上的互涉及流動。
再論「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班雅明原文說:「對於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累積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書,此書的精華。」班雅明在論及「收藏」之時,更多地是對這項行為之展開,一切附著於「收藏」這件事務的雞毛蒜皮、各種偶然和機遇形成環繞書而展開的意義之星群。可惜的是,在史特林館中的陳設,一個藝術家對應二至五本數量不等的書,卻缺乏更多線索,從而讓人窺見創作者與這些書籍之間更繁複的私人關係,兩者間的對照可惜淪為工具性的層級。雖有不經意的驚喜,但難以深入。
探究藝術家的工作狀態這條策展路徑上,策展人提出了「從業」(negotium)與「閒適」(otium)這兩種狀態分野的模糊與翻轉,論證藝術實踐交互於不作為與行動之間的生產力。策展人卻未加以探討或省察,「閒適」的權利從何而來?有多少人(除了藝術家以外)也加入了這個生產過程?這種工作狀態又具備何種社會關係?反映在展間裡最極端的例子,大概就是艾利森的計畫「綠光」。藝術家本人在展場裡穿梭著和藏家、藝術領域的重要人士互動,或拾起麥克風導覽他的構想;有色族裔的工作者卻不停地於中央的工作桌靜默地勞動,並成為攝影機的獵取對象,個體的創造力被壓扁在裝配線上。雙年展的展場,毫不掩飾地變成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文化資本與勞動生產關係,不帶反省的再現。
以瑪賽長年擔任龐畢度中心文化遺產首席研究員,並開創該中心當代藝術部門的經歷,這次主題展帶給大家的無疑是失望較多。粗糙的分類,不適切的選件與展陳,對藝術家的特權地位缺乏意識,是綠園城堡展區給予觀眾的整體印象。以強調藝術家與藝術的重要性為題旨,在藝術家及藝術已佔去了各種有利地位的威尼斯,肯定只是自我反覆,而不是個好的主意。
山姆.吉列姆作品〈伊夫.克萊因藍〉近照(攝影:鄭安齊)
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作品〈學習藝術標誌(為了樂趣或名望)〉(攝影:鄭安齊)
綠園城堡主題館展場外觀一景(攝影:鄭安齊)
主題館側面,前方木箱為保羅.布拉斯基(Paulo Bruscky)作品,他常以郵寄為創作媒介。(攝影:鄭安齊)
多恩.卡斯帕〈太陽、月亮與群星〉的工作桌一景(攝影:鄭安齊)
多恩.卡斯帕作品〈太陽、月亮與群星〉(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拉登.史迪尼諾維奇斯作品〈工作中的藝術家〉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雙人組耶列娜.弗若巴耶娃&維克特.弗若巴耶的裝置作品〈藝術家睡熟了〉(攝影:鄭安齊)
法蘭西絲.史塔克作品〈瞧!〉(Behold Man!)(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陶斯.馬哈切娃影像作品〈繃緊的繩索〉截圖(攝影:鄭安齊)
卡特琳娜.努涅茲&以塞.羅德里格茲(Katherine Nunez & Issay Rodriguez)以織品製作,如同藝術家工作室的空間裝置作品〈在線之間2.0〉。此次的展品中有許多的織品材質。(攝影:鄭安齊)
法蘭茲.衛斯特(Franz West)的裝置作品亦出現床/沙發攝影(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歐拉弗.艾利森的計畫「綠光」一景(攝影:鄭安齊)
歐拉弗.艾利森的計畫「綠光」中可隨機組合的燈具(攝影:鄭安齊)
金成桓影像裝置作品〈結合之前的愛〉(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結合之前的愛〉影像截圖(攝影:鄭安齊)
奇奇.史密斯的作品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爾萬畫作於展場一景(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馬爾萬畫作細部(攝影:鄭安齊)
李明維的作品〈不期之美〉,表演者為觀眾獻上藝術家親筆信。(攝影:鄭安齊)
陳列有「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的史特林館(Lovro Rumlha CC BY 2.0)
耿建翌作品〈之所以為經典〉(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作品於展場一景(攝影:鄭安齊)
哈桑.謝里夫(Hassan Sharif)作品〈哈桑.謝里夫工作室(超級市場)〉(Photo: Andrea Avezzù)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海拉.瓦希(Haira Waheed)繪畫作品(Photo: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57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近看海拉.瓦希的繪畫作品(攝影:鄭安齊)
「開放我的圖書館」計畫在主展場的呈現(攝影:鄭安齊)
「 綠光」計畫中還安排負責裝配燈具的非裔工人在展場中表演饒舌歌舞,這種作法更強化了對於既定族群的刻板印象。(攝影:鄭安齊)
綠園城堡中最後一個展區呈現的藝術家訪談(攝影:鄭安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