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莫內作品的朦朧風格與空氣污染有關
整輯/陳玟妤(藝術收藏+設計2023年4月187期)
近期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試圖證實一項推論,即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作風格的朦朧空靈,可能是受工業革命時期下大環境的空氣污染所啟發。研究團隊仔細考察了莫內及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兩位繪畫大師於1796至1901年間創作的100多幅畫作,以作品中形體邊緣的銳利度及白度(whiteness)為指標,與作品創作期間的空氣污染估計值進行數據比對,發現結果十分吻合。首先提出此理論之一的藝術史學者李伯納(Jonathan Ribner)表示,當時還有所謂「追霧觀光」(fog tourism)的現象,法國畫家包括莫內,會到倫敦觀「霧」,因為他們愛極了這樣的效果。
此研究的共同作者歐布萊特(Anna Lea Albright)從事空氣污染研究,她在於美術館欣賞泰納、惠斯勒(Whistler)和莫內等人的作品時,察覺到他們作品中風格的轉變——事物的形體輪廓愈漸模糊、用色範圍更加寬廣、風格從具象轉向「印象」——而這些變化都符合空氣污染對光線造成的影響。空氣污染會使視線中的物體看起來更為模糊,且污染會反射所有波長的可見光,使場景整體上看起來更白更亮。這些畫作也反映了工業化進程不同的倫敦和巴黎,在空氣污染程度上的差異。
莫內 印象.日出 油彩、畫布 48×63cm 1872
Courtesy Marmottan Museum of Monet,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