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山川,幾度憑欄
郭雪湖的內心故鄉
大稻埕少年、台展奇葩,戰後卻逐漸成為放浪異國的孤獨者,如果我們用這幾個階段來形容郭雪湖一生,或許尚且洽當。雖是如此,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郭雪湖的繪畫嗎?藝術家與我們一樣,有家庭重苛,有苦楚卻獨自低吟,有苦難卻要自己承擔。對藝術家而言,畫裡乾坤大,有其喜悅、有其瓶頸,也有其豐富的收割。對一位生年一百零四歲的高齡藝術家而言,他的內心世界到底在追求什麼呢?
這次「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乃是透過他的系列作品構成他追索故鄉的歷程,甚而探討其內心的故鄉影像。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展場一景
郭雪湖繪畫跨越台灣被割讓後,近代美術誕生時期的風土,此後則是台展的階段。在某種意味上,他浸潤在傳統中國水墨畫的同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吸收西方繪畫精神所開創出來的「東洋繪畫」,也一直是他的精神歸趨。此後一生,郭雪湖執著透過自己的壯年所學,表現其生命的內在情感,體現某種堅毅的陽剛之氣所捕捉的細膩美感。
一、傳統到東洋
傳統中國山水畫表現君子隱逸山林的漁樵之樂。大自然的寬闊成為休憩的場域,〈深山逸士〉是郭雪湖十四歲的作品,應為懵懂時期的山川習作,畫中呈現明清以後的大自然表現手法,逼視的自然,景深較淺。〈松壑飛泉〉乃是弱冠前一年作品,也是台展第一屆入選作品。文人風味的明代山水畫表現,巖壑松風、挺拔參差,空氣感十足,具備掌握大自然的能力。此後開始,郭雪湖作品可說是與傳統山水畫訣別,邁向近代化的人文景觀。台展與府展時期作品趨向人文世界的掌握與彩繪,主題更加多彩。

郭雪湖 松壑飛泉 1927 水墨紙本 162×70cm
郭雪湖是一個創作題材多元的畫家,這次展示1928年的〈圓山附近〉,比原尺寸小的線稿、色稿當中,可以發現他創作的過程。首先,他以水墨逐步勾勒出當時台北郊區的圓山附近風光,前方是農人種植的作物,有矮小的平台;後方小徑逐步隱沒在自然景物中,山丘後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台北橋;線條勾勒出的雲彩,有幾多白鷺鷥在天際翱翔。在濃密的山林之間找尋細膩的層次變化,成為郭雪湖早年重要的創作特色。這種近似宋畫,卻又摻入大和繪的色彩,譬如〈南街殷賑〉與〈薰苑〉都是他廿餘歲的作品,前者呈現迪化街塵世喧鬧的近代化商業景觀,後者則以庭院為主軸。從理想的自然山水到村野風光,最終到人文景觀,郭雪湖的表現手法以線條為主軸,繪畫題材從青年時期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對於郭雪湖而言,大自然山川應該是一種理想的世界,那是悠久的傳統世界的化身以及筆墨的代言,只是身處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郭雪湖,必須在傳統山水畫中尋找足以表現出內心世界的素材與題材。
諸多小品顯示出他的創作題材,淡水的戎客船、觀音山和台灣農村所見,郭雪湖有時運用彩墨,有時使用膠彩,膠彩作品往往呈現靜謐的氣氛,譬如〈農家新月〉的茅廬、竹影、芭蕉和新嫩,畫面充滿灑脫與文人氣息,這種簡潔筆調融合傳統文人繪畫精神以及膠彩畫的爽澈感受,頗有唐詩畫意「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氣象。逐漸地,郭雪湖在台灣美術的風景彩繪中融入屬於近代化的筆調,清新可人、爽氣十足。戰後的作品〈塔山煙雲〉乃是第十一屆省展作品,赭石的岩石以及岩石上的綠草,外加前景的高山樹木,構圖簡單,幾近於抽象表現,那是將對象逐步意念化的歷程。他將在台灣的感受表現在著名風景名勝上,如〈玉山秀色〉已經走向意念的感受與情感象徵的趨勢。
二、夢裡山川
流浪是郭雪湖下半生的日常。飄零異鄉、寄居異邦,或許日本的風光對他而言並不那麼陌生,因為那是孕育膠彩畫的國度,也是曾經給他創作養分的文化母體之一。戰後郭雪湖在台灣居留將近廿年,而後有將近六十年避走日本,在保釣運動期間郭雪湖思想產生波瀾,足跡遍及中國各大城市與觀光勝地,每到一地即寫生創作,如描繪萬里長城的宏偉,或者延安窯洞。他在1970年代中後期留下許多中國風光的精品,在中國畫壇的吳冠中、程十髮等人,一度對於他的繪畫推崇為融會古今、耳目一新。此時兩岸封閉,他被中國視為「台灣畫家」,獲得高度禮遇。
1980年代晚期後,台灣解嚴,郭雪湖足跡又開始出現在台灣。旅居美國舊金山期間的四聯幅〈金山大觀〉,主要以春秋為主題,翠綠的山川與金黃的山脈,在傳統西洋風景繪畫與中國水墨畫之間傳達出特殊的獨特美感。色塊已經是主軸,有時畫筆隨意皴染,遼闊的山川變成一種追求文化故鄉的歸趨,那是一種明治維新之後的嶄新美感,是承繼日本繪畫的特有美感。


左/郭雪湖 金山大觀之一 春 1987 膠彩紙本 93.8×134.5cm
右/郭雪湖 金山大觀之二 春 1987 膠彩紙本 94×134.5cm


左/郭雪湖 金山大觀之三 秋 1987 膠彩紙本 94×134.5cm
右/郭雪湖 金山大觀之四 秋 1987 膠彩紙本 94×134.5cm
郭雪湖最初以傳統水墨嶄露頭角,此後投身東洋繪畫,戰後流寓日本,1970年代初登中國時,台灣與中國隔絕對立,他在這段期間除了一嘗壯遊中國的心願外,移居美國之後的畫風急速趨向簡約、平面,寧靜的美感洋溢於畫面上。那是屬於郭雪湖的特有風格,也是一位台灣人在局勢動盪下追尋一種屬於自己卻又不屬於同時代台灣人的特殊內心世界。
異國遊蹤,百年夢一場。經歷大時代激烈動盪與族群認同危機的郭雪湖,在繪畫上往往不自覺地流露一種時代淚痕,李煜在〈浪淘沙〉指出「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當我們仔細品味郭雪湖的繪畫,將可感受到某種無根而飄蕩的淒苦美感,這種美感有時化為一種如夢似幻的鄉愁,時常出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
夢中呼喚,回歸童年故鄉,只是山川改易,身體懸隔異鄉,筆墨幾經流轉,已難寫出自己的山川風貌。(全文閱讀53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