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社會隔閡的夢想工廠
專訪「森林之風」露天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巴斯卡.尤內
鄉野環境對以「研究」為創作主力的藝術家來說,事實上是最佳的素材原料。──巴斯卡.尤內(Pascal Yonet),「森林之風」露天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成立於1997年的「森林之風」(Vent des Forêts)位於法國洛林區(Lorraine)摩茲省(Meuse)被六個村莊環繞之佔地5000公頃的森林中,是法國獨一無二、在去年被法國文化部認可「具國家級標準」(intérêt national)的露天當代藝術中心。
法國議員歐蘿.貝爵(Aurore Bergé)去年應法國文化部之邀,以「藝術與文化教育」為專題的報告《透過藝術與文化超越自我並包容異者。創造一個服務創作家、藝術與人權的文化部》(Émancipation et inclusion par les arts et la culture. Pour un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au service des créateurs, des arts et des droits humains.)裡也大力推廣「森林之風」的特色。她說道:「透過藝術推廣活動來發展包容心、促進參與性,提供大眾得以共享並共建屬於全國的文化資源:這樣的期望是可以發生在摩茲省的村莊中,或在里昂都會中心的歌劇院內。試圖讓〔文化〕機構成為一個『打破社會隔閡的夢想工廠』,這不但是里昂歌劇院館長賽吉.多爾尼(Serge Dorny)的想法,同時是『森林之風』露天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巴斯卡.尤內的理念,他在大樹下或每個人均可參觀的當代藝術路徑中裝置了上百件大型藝術作品。」
「森林之風」共有七條參觀路徑,總長45公里。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其運作模式,《藝術家》雜誌特別專訪「森林之風」館長巴斯卡.尤內,請他談一談此當代藝術中心的特色、運作模式與未來願景。

尚─路克.維那(Jean Luc Verna) 媚力重生 2010 鐵、玻璃
Courtesy: Vent des Forêts ©Sébastien Agnetti
做為藝術家的資源與工具
藝術家雜誌(以下簡稱「藝」):請您簡單介紹「森林之風」。
巴斯卡.尤內(以下簡稱「巴」):一切緣起「接待」(Accueil)藝術家的想法。從一開始,居處環繞森林的村民希望可以邀請藝術家來到這裡,以駐村的模式和當地工匠、居民合作進行藝術創作。所有完成的作品都裝置在森林中不同的位置,慢慢地累積起來才形成今天的七條當代藝術森林道路。在此我想強調的是,六個圍繞森林的村莊也是主要擁有森林地權的機構,這間接地解釋了我們可以很容易在其中裝置各類型的藝術作品,因為它們均屬於六個村莊的財產。
藝:「森林之風」每年邀請多少位藝術家?駐村的活動如何進行?我對於藝術家─村民─工匠之間的三角關係特別感興趣。
巴:我們每年邀請約十位藝術家。我們並不舉辦駐村申請與評審的過程,而是我自己每年依據不同的藝術美學議題規畫邀請的藝術家人選。駐村的條件之一是每位受邀的藝術家必須住在村民家中,這是我們最重要的運作基礎。六個村莊的村民加起來總共約九百人,不是每人都參與藝術家駐村的活動,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是這樣運作的。

文生.莫傑(Vincent Mauger) 獨裁霸權的定論 2009 鐵、松木、碎石 360×360×430cm
Courtesy: Vent des Forêts ©Morgane Pasco
關於工匠與技工,這樣的資源很難只限於在六個村莊中獲得,因為根據不同的藝術計畫與創作技術,有時不得不去更遠的地方尋找人才,但基本上仍離本地不遠。讓藝術家與工匠、技工合作的模式,主要在於我們邀請的藝術家大多數都滿年輕的,他們常常有想完成的作品但缺乏專家的協助。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做為這座橋梁,幫他們找到專門的工匠和技工來製作作品。此外,這種合作常常也是藝術家「學習」的機會,他可以認識新的素材、了解它的特性,或是學到新的製作方式等。所以我們的角色就是讓藝術家、村民和工匠相互學習,沒有壓力地一起合作。
藝:這和當前推廣的「在地性經濟運作模式」類似。
巴:沒錯。此外,在這種運作模式中,重要的還有「時間」與「長期投資」的概念。譬如有些村民一開始並不接受外人來家中居住的做法,但因為看到慢慢累積的成果而加入協會;相反地,也有藝術家起初並不是很願意去村民家暫住,但最後也支持我們的操作模式,並前來了好幾次。在拉艾梅市(Lahaymeix)還有兩位藝術家因為在此地駐村而愛上這裡的環境,搬家至此。
藝術社群的精神
藝:我覺得你試圖在當地成立一個藝術社群,這和大都會的藝術圈相當不同。
巴:沒錯,我們有很多藝術家不只來過一次,或者即使不透過駐村的管道,他們也會主動和我們聯絡,因為他們和我們與村民的關係遠超過單純藝術中心的界線,就像朋友一樣。成立一個藝術社群,然後看它每年日益擴大,這是今天正在發生的情況,但那也是因為我們和藝術家建立起相當不同的關係。我們的目的是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源與協助,從最基礎的日常生活所需,譬如要開車到某個地方去取景、去見某個工匠、提供創作素材,直到找到相當複雜的機器等。上次曾經有位藝術家希望拍攝一部影片,片中需要一輛古董轎車,我們就和在地的私人藏家聯絡,看如何可以借到這樣的車來幫他完成作品。簡言之,我們同時也定位為藝術家的資源中心。

史特方.林克(Stefan Rinck) 森林中慢動作的巨人之一 2010 岩石
Courtesy: Vent des Forêts ©Morgane Pasco
藝:你們也參加過不同的展覽,請談談這些合作經驗?
巴:這種機會通常直接來自藝術家。例如我們曾經邀請尚─瑪力.阿普利烏(Jean-Marie Appriou)來駐村。他在2018年受邀參加巴黎東京宮「童年:夢魚另一個平凡的一天」特展時和我聯絡,想知道我們可否提供他製作新作品的機會並負擔部分製作費用。我當時很快就答應了,因為我熟悉他的創作,知道在東京宮展出對他的創作生涯來說相當重要。另一個例子是艾瑞克.奴斯畢克(Erik Nussbicker),他去年在巴黎狩獵與自然博物館(Musée de la chasse et de la nature)推出個展「自省─內在花園」。奴斯畢克和我們已經合作多年,他在這裡完成一系列無限版的瓷雕作品,可以大量製作然後帶到別的地方展出,因此那檔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我們這邊製作完成的。
藝:所以,提供藝術家創作的機會也反過來幫助藝術中心向外發展,與不同的藝術機構串聯。
巴:沒錯。我們真的成為一個藝術社群,這裡幾乎每天都有藝術家來創作,無論是駐村或是直接和我們聯絡、希望獲得協助的藝術家。這正是「森林之風」的精神。

克里斯坦.拉比(Christian Lapie) 分裂的沉默 2009 橡木、酚油、亞麻籽油、鐵 高200-300cm
Courtesy: Vent des Forêts ©Morgane Rul

瑪琳娜.勒卡爾(Marina Le Gall) 食人獸 2016 橡木、琉璃瓦 300×400×250cm
Courtesy: Vent des Forêts ©V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