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芸怡 穿行過潛隱的消逝記憶
劉芸怡擅以「建築」樣貌作為創作核心的投射,深刻探討空間的變化如何影響個人心理、儲存與激發記憶,並與集體潛意識作連結,同時,也深入理解隱藏於不同空間下的歷史脈絡,以及消逝的時間痕跡。從過往拍攝德國城市中受遺忘的廢墟,到近期捕捉的台灣與東南亞洋樓,劉芸怡總試圖在鏡頭下重現並追溯昔日的歷史軌跡,以及殖民時期文化的相互融合在今日的定位。
你認為藉由作品中「虛」與「實」的交錯感,能傳遞甚麼樣的訊息?
劉:我認為「虛」與「實」是互為表裡的,理解實體對我們而言的確比較容易,然而看不見的東西卻不代表不存在。我想討論的便是「存在」與「不存在」、「看得見」與「看不見」、「在場」與「缺席」及「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關聯,並突顯這些建築物背後與看不見事物間隱藏的連結,其實這些建築體本身就像人類的肉身軀殼,至於裡面無人居住的空間,則象徵著軀殼中看不見的精神、心理與潛意識。
「消逝的肖像」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在視覺上便帶有虛實的概念,它由兩張黑白照片組成。當時我在舊東德看到兩棟外型結構一模一樣的連體建築,一棟是廢墟,另一棟則是全新的建築,廢墟建築上貼了一張建商廣告,廣告上的德文意思為「老人」,也就是將這棟廢墟比喻為一位老人,建商鼓勵房屋所有人將舊建築改造成像隔壁的新建築,當時我便拍下了一張照片,並在當中感受到十分諷刺的價值觀,如同暗示著社會需要淘汰舊世界的事物;之後過了半年,當我再次回訪這座城市時,我又想起這個地方,然而當我再次前往拍攝時,卻發現原來的廢墟已經徹底消失,原本的新建築依然佇立在那,那時我便拍下第二張照片,而這兩張照片也成了一種對照,表達出在一個看似空無一物的土地上,過往其實真實存在過一棟建築、一段回憶、一段歷史,同時也告訴了人們「看不見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我想這也是歷史的隱喻,我們當今的城市與世界雖與過去截然不同,然而那些不復存在的事物還是可能持續影響著我們,並以某種形式留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