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於法度中一一略論羅振賢山水畫的跨文化特質
2022大地情緣––羅振賢水墨創作展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2022年1月22日~4月5日
●2月19日(六)全天:2022大地情緣一臺灣近代水墨創作發展學術研討會兼論羅振賢水墨創作
戰後台灣山水畫名家羅振賢,是傅狷夫教授(號覺翁)最為傑出的第一代弟子之一。覺翁的主要開創性成就,是長期觀察寫生台灣山川景致,尤其參酌傳統山水畫皴法,再深入觀察台灣海岸與中橫公路岩石結構和紋理,綜合內化所提煉出獨創的「裂罅皴」;此外他從海景的長期觀照中,創出直接用花青顏料以沒骨法點漬出海濤、溪澗奔流之前無古人的畫法;再則以從嘉義阿里山雲海中悟出其個人水墨染漬花青如棉絮般而空靈縹緲的雲海畫法。是同輩渡台書畫家當中具體落實、開創台灣寫生山水畫風且影響深遠的典範。
羅兄於1976年取材自中橫公路太魯閣的九曲洞所畫,高近八尺、寬逾四尺的〈幽谷泉聲〉紙本巨軸,兼採高遠和深遠取勢,將該景點特殊的山川形勢以及肌理特質掌握的極為到位,開合變化、虛實相生,顯得氣勢磅礡雄深而泉聲淼淼,榮獲當年全台官展規模最大的「第八屆全國美展」國畫部第一名,實當之無愧,也是70年代傅家山水之經典名作。

羅振賢 幽谷泉聲 1976 紙本 238×125.5cm
(全國美展第一名)
從1981年開始,羅兄開始以絹布繪製一批極為優質的台灣山水寫生畫作,由於材料改變的同時也帶動技法、畫風的轉變。除了深入觀察、掌握景點之地質地貌特徵,而講究造形之嚴謹、視點之穩定外,更重視大氣感和光影效果的烘托,善用淡墨溼筆並暈染出煙潤朦朧的畫面氛圍,呈現出精緻、優雅、閑靜、空靈之畫境而頗為優質,這一系列的畫風已然融入了日本畫的特質和優點,而建立起個人的畫風辨識度,也與其師兄弟甚至乃師之畫風有明顯的區別。這一系列畫作在80年代如:1982年的〈塔山晨曦〉、〈阿里山之晨〉,1983年的〈曉雲晨鐘〉,1986年的〈松濤飛瀑〉等都相當具有代表性。顯示出戰後世代接受全方位的美術訓練的底蘊,以及借鑒戰前日本水墨畫清潤優雅、閑靜、空靈之畫境特質。從這個時期開始,其個人畫風辨識度也因而確立。

羅振賢 阿里山之晨 1982 絹本 61×170cm
(中山文藝獎)
1990年代羅兄〈浮雲我心〉和〈北海濤聲〉兩件大氣勢大格局的精品的出現,尤其令人矚目。1991年以絹布所畫接近2尺半高、8尺寬的〈浮雲我心〉,直接以一望無際的俯視雲海作為主題,大開大闔之中,蘊藏著微妙的變化。此畫兼具了覺翁畫雲的輕靈優雅以及黃君璧畫雲的雄渾氣勢,極為優質。畫中雲海,清靈夢幻而緩暢流動,宛如行書之節奏韻律,閑靜而優雅。穿雲而出的峰頂,以層次豐富的深墨大筆塗抹繪寫,其間隱現少許蒼厚筆蹤。乍見之下,似乎峰頂採潑墨畫法;進一步細看,則覺皴法和墨塊水乳交融。更加襯托出浮雲輕軟如棉絮的質感,顯得相當大氣。

羅振賢 浮雲我心 1991 絹本 70×176cm
1994年羅兄更以丈二匹宣紙用羊毫筆所畫〈北海濤聲〉更是氣勢憾人,用深墨以近於沒骨之法寫岩礁而墨中有筆,不作石骨嶙峋的肌理刻畫,用以襯托彰顯出一望無際的浪濤之綠葉作用。其海濤畫法係從乃師覺翁所創花青染漬畫海濤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摻用穩定性更高的墨韻以及加入了筆線趣味,將大海的潮起潮落的水性以及驚濤拍岸的壯闊場面,掌握、詮釋得入木三分,層次豐富而氣勢壯闊。面對此畫,容易讓人感受隱約聽到有節奏而轟然雷鳴的浪潮聲,這種海景畫境,環顧當代水墨畫界,罕見能出其右者。這兩件經典名作,彷彿在戰後台灣水墨畫發展的接力賽中,羅兄在承接覺翁所遞出的接力棒後,已然繼續往前跑出自己精彩的一棒。

羅振賢 北海濤聲 1994 紙本 144×365cm
其1996年的〈月夜敘幽〉正方形的紙本水墨畫,以鳥瞰取景,捕捉連綿重疊、嶙峋尖峭的筍狀山頭,近高遠低而一望無際。以極為簡練的行草深墨筆線勾寫山體輪廓而幾無皴擦。〈月夜敘幽〉則藉助於蠟、礬的排墨功能用以代墨寫畫勾勒線條,然後以富有層次的深墨通幅遍染,反黑為白,以詮釋月光下的山川景緻之意象。有別於其以往的畫風,同時在水墨畫界也罕見相近的作法,說明他在守住筆墨、文學意境的基盤上,有計畫進行的變革嘗試。這一系列的實驗性山水畫作,在其2009年的〈深夜〉,則以留白線表現光影,顯然到達更為成熟而優質的境地。


左/羅振賢 月夜敘幽 1996 紙本 69×69.5cm
右/羅振賢 深夜 2009紙本 68×69cm
此外其極富線條韻律感以及造形趣味的梯田題材,也大約與其實驗性變革畫風相近時期開始。早期所畫梯田多廣角取景畫風較為綿密,且多設色;其後逐漸趨於精減筆線的水墨近景特寫,線質韻律感以及純粹性的表現機能更加充分的發揮;晚近有更有跳脫梯田構成模式,往往出於直觀、或者表現禪境,而不執著於實境空間的合理性,甚至有平面化的表現之變革,如2021年的〈悠游水中天〉、〈片片田野菜花香〉等返璞歸真之作。其梯田系列不但自成一格。

羅振賢 悠游水中天 2021 紙本 68.5×68.5cm

羅振賢 片片田野菜花香 2021 紙本 48×179cm
羅兄的近作當中還有幾件值得注意的精品,如2021年取材自貓鼻頭的〈奇岩映日滄海遠〉,將珊瑚礁岩造形化,畫面強明有力而極富個性,氣象開闊而張力十足。2021年的〈春回大地〉,特寫黃山毛櫸樹枝的局部,將平常習見的樹枝線條表現得極為靈動而富有張力,山毛櫸葉片筆法和色彩也都相當自然而富於變化,色彩具遮蓋性卻毫不浮豔,韻味十足而極為耐看。

羅振賢 奇岩映日滄海遠 2021 紙本 136×69cm

羅振賢 春回大地 2021 紙本 47.5×137cm
羅兄早長久以來抱持著「有容乃大」以及「自我超越」的理念,持續於書法、詩文下功夫,深化華夏文化底蘊;同時也虛心地吸收西洋和東洋繪畫的長處,廣涉博取又持續的往下紮根,早已建立其跨文化特質的個人畫風辨識度。在面臨日新月異、求新求變的時代,他也能不斷的嘗試變革以求自我超越,以呼應時代脈動。然其變革並非跳躍式取徑移植,而是經由深入的內省取捨後所作漸進的改變,正如《孟子.離婁下》所云「盈科而後進」之道理。尤其特別的是,其畫風雖經多次的變革,也頗具現代感。但並不追逐於各式拓、噴等「不見筆蹤」的時尚潮流,其創新變革似乎始終維持著「筆墨、文學意境」高品質的底線。如用蘇東坡「出新意於法度中」的名句來比喻他,應尚屬妥適。
(全文閱讀172期《藝術收藏+設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