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澄波畫作走揣自然軸線下的幸福台灣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攝影│林志鴻.圖版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4月211期)

陳澄波 北回歸線地標 油彩畫布 45 × 33 cm 1924 私人收藏
攝影│林志鴻
● 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彷若是早夭的陳澄波庇佑著子孫,也彷若是天道酬勤、地道酬善,陳家子子孫孫都有相當的成就。即使自稱發誓不想管陳澄波,逕往海外發展多年的孫子陳立栢,一旦決定返鄉,就把畢生的視野與財富投入陳澄波的畫作之中。而這次在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一展的切入點,卸下228受難者的訴求,還原陳澄波用畫筆頌詠的台灣,他所心繫的家園,也正是陳立栢數十年在海外走闖所思索的問題,「才發現原來我在國外這30年的心得,一直在找答案,但都沒有心得。直到12年前我決定回來,回來就是要面對陳澄波。才發現找不到的答案就在他的畫裡面。」
陳立栢想追尋的答案是,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如果這塊土地要帶給年輕世代幸福感,那麼,核心是什麼?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探索,陳立栢發現,「答案和100年前陳澄波那一代年輕人追求的不謀而合,等於這100年白過了,到現在還在追尋一樣的答案。」
在陳立栢從祖父的畫作找到答案時,也發覺陳澄波不僅是個藝術家,在每幅畫作背後也藏著一雙博物學家的眼睛,懷抱著博物學家的精神。陳澄波把台灣的地理、地質、氣候與環繞四周的海洋都納入每張作品中,每張畫都是有所本的寫實之作,在交通不利便、沒有谷歌可搜尋的年代,必須親力親為做過多少功課,才得以成就一幅畫?

陳澄波 東台灣臨海道路 油彩畫布 69 × 128.5 cm 1930 防府市圖書館,現寄存福岡亞洲美術館
攝影│林志鴻

陳澄波 玉山積雪 木板油彩 23.5 × 33 cm 約1947 私人收藏
攝影│林志鴻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僅以陳澄波的8張畫紀念他的130歲,也是「陳澄波百三」的由來。8張畫卻蘊藏了形成台灣自然風土的密碼,這回策展設計的施承毅特別設計幾張桌面與豎立的展架,揣摩陳澄波作畫前的資料蒐集與構思,幾乎等同於博物學家的探索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