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之港,魚米之鄉
2018新潟水與土藝術祭

「水與土藝術祭」主會場萬代島多功能廣場
新潟市是臨日本海的歷史港都,位於信濃川和阿賀野川兩大河流的出海口,這片廣大的低地,歷經無數次河川氾濫,在歷代居民的努力下成功乾田化,成為日本第一的稻米產地,是名符其實在海與陸、水與土交接的境界領域中所誕生的城市。
和其他藝術祭一樣,以活化地方為目的、創始於2009年的「水與土藝術祭」三年展,今年邁入第四屆。它的名稱不見地名,而採用「水」和「土」孕育生命的根本物質,突顯出水土交會、魚米之鄉的地方特色。
相較於偏鄉地區的藝術祭,地處城市的水與土藝術祭自由行難度不高,官網所建議的行程簡單明瞭,即使初來乍到,也能以藝術祭的巡迴巴士搭配市區觀光巴士,輕鬆遊走。從當地兒童為了蒐集藝術護照上的圖章,結伴同遊,更能看出巡訪的易達性。

岩崎貴宏 無題
此屆水與土藝術祭展出鹽田千春、岩崎貴宏、松井紫朗等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作品,作品說明全數詳細標示了日、英、中、韓、俄五種語言,有助於外國旅客深入了解內容;另外,中國、韓國與俄國亦是環日本海諸國,作品說明的語言標示顯示出新潟市具高度國際性的地理位置,以及水與土藝術祭以日本海為中心的獨特視野。主辦單位希望藉由藝術祭提高新潟在國際舞台的能見度,也期待透過藝術祭深化和鄰國關係。
新潟市自古就是繁榮的港口,江戶時期「北前船」海運事業興盛,爾後在幕府鎖國時期,亦與函館、橫濱、神戶、長崎成為開港五港。因此抵達時,處處可見宣傳2019年為新潟開港一百五十週年的海報。今年亦是日本明治維新一百五十週年,隨著藝術祭的當代作品參訪新潟市內的史蹟,同時可看到明治維新現代化建設的痕跡,以及港都所孕育的深厚文化背景。

占部史人 漂浮之旅
水與土藝術祭最初由北川富朗於擔任新潟市美術館館長期間所創辦,本屆由藝評家、時任宇都宮美術館館長谷新出任總策展人,時任新潟市美術館館長鹽田純一擔任藝術總監。谷新表示:「日本的信濃川和阿賀野川兩大河川帶來大量的水和泥沙,形成日本規模最大、長達70公里的沙丘和潟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人類繼承歷代智慧,試圖降低自然災害的威脅,學會享用水與土的恩惠的技術。新潟市擁有的海洋、河川與肥沃大地,成為藝術祭的舞台。本屆藝術祭以『大橋連結新潟、日本、世界』為主題,以滋養感性、新觀點的藝術之橋,連結過去與未來,並架起市民之間、日本之間,乃至與世界之間的通道。」
土、水、火、風,生命元素
主要會場位於信濃川河口、萬代島上的萬代島多功能廣場,這裡鄰近魚市場萬代碼頭(ピア万代),倉庫般的空間原為漁獲裝卸場。戶外展出的是森北伸聽雨裝置〈耕耘之家〉,會場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西康明以白色塑膠布表現風的輕飄的裝置〈無題〉,接著有松井紫朗的〈軟迴路魚圈〉以及泰國藝術家納運.若望查庫(Navin Rawanchaikul)的〈四季信箋〉。

星野曉 最初的形狀—螺旋’17
往來泰國和日本兩地創作的納運.若望查庫採訪當地漁民和魚販,了解新潟的歷史、文化與地理,轉變成繪畫作品〈四季信箋〉,表現隨四季變遷的自然和人生。作品藉外國人的視線重新認識新潟,透露出來自熱帶國家的藝術家對日本四季鮮明的感受。
進入松井紫朗〈軟迴路魚圈〉的藍色巨形充氣通道,感覺到為撐起管道而灌入的風,作品內部彷彿藍色迷宮,出了通道,從外部看則像流進建築物的水,象徵人們在河川間來回生活的新潟地形。

主會場萬代島多功能廣場內部一景。前至後:伊藤公象〈地表之襞:愛神和死神的夾縫〉;
松井紫朗〈軟迴路魚圈〉;鹽田千春〈去向何方〉。
順著藍色通道來到展場後半部,有伊藤公象的陶土作品〈地表之襞:愛神和死神的夾縫〉、鹽田千春以無數白線結成舟船形狀的〈去向何方〉,和遠藤利克挖開水泥地板、從地底冒出熊熊烈火的〈Trieb―地中之火〉,與前述大西康明的風和松井紫朗的水,構成孕育生命的土、水、火、風四種元素。(全文閱讀520期藝術家雜誌)
【延伸閱讀】
2018新潟水與土藝術祭
展期:即日起至2018年10月8日
展地:日本新潟縣新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