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泯於無形:全人觀點的藝術教育
《藝術開門:藝術教育10講》出版
台灣藝術教育之發展已逾一世紀,當檢視近代藝術教育的進展脈絡與成效時,論者對於「藝術教育的意義為何?」,「藝術教育的功能是什麼?」、「藝術教育的面向有哪些?」迭有思辨。那麼,能盱衡大時代的廣度,站在宏觀鉅視的俯瞰視野,並以在藝術領域各層面累積的豐沛經驗,將前述議題化約論述,既深入淺出,又像一只精準探針,探查到相當深度者,恐怕非黃光男莫屬。
《藝術開門:藝術教育10講》封面書影
在本書中,黃光男共以十個篇章做為撰述脈絡。首先,以〈發現藝術〉一篇破題,從藝術的定義入手,點明藝術對每一個體的既近又遠之特質,以及藝術對人類的價值。其次,雖知繪畫不能涵蓋所有藝術類別,他仍以〈繪畫藝術美〉一篇繼之,並指出繪畫藝術美,實為藝術教育中的審美開端。有趣的是,他接下來更以一篇〈藝術與時俱進〉,直指在藝術教育界常被討論的藝術之本質性與工具性價值辨證,並將藝術的定義與內涵歸類為六種樣貌,提出藝術教育的定位。
配合庭園藝術美,公共藝術品的設計已成為台灣藝術創作的政策,有助於藝術教育的推展。圖為郭清治設置於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作品。
我想,每一位長期浸淫在藝術教育學術界的成員,都與我一樣熟知自上個世紀中葉之後,西方學術圈每每有對於藝術教育的功能該從本質論亦或工具論的思考角度之論戰,也熟悉各類觀點、取向不同的藝術教育思潮。但是,這些辨證多出自西方場域,乃至時有學者對於這些移轉自西方的論述感到質疑。究竟我們有沒有出自本土的藝術教育哲理論述?其內容又為何?本書即是黃光男立基於對這塊土地的長期藝術實務踐履之後,所提出的回應。
金門薛家莊外觀一景。薛家莊的將軍第為祖厝精神文化,為提供傳統倫理與教育藝術美的現場。
對於本書認為的藝術教育功能為何?我的理解是,歷史長河中,藝術的樣貌多端,藝術教育的功能也自然多樣。工具性取向之價值必然存在,否則藝術教育無以立足。但是,藝術的本質性價值卻是個體在學校學習時所必須接受者。也就是說,藝術教育存在之終極目的,是期待能成就個體成為一位全人,而要成為全人,需要有藝術本質的學習。對個體而言,沒有藝術本質的學習,那麼其工具性的意圖也將無法實現。
古有陶俑,今有窯燒,加上時尚色彩,做為把玩布置飾品,頗具現代感與時尚造境
如同本書第一篇開宗明義所說的,藝術是什麼?似乎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卻又說不清楚該怎麼詮釋,因為藝術既近卻遠。然而,與時俱進的藝術發展,就是社會意識信仰的過程。本書的目的即是期待每一個體透過藝術的教育與浸染,將藝術潛移默化為自己的意念與信仰,成為跨領域的美感全人。
陳設於飯店正廳的藝術品,讓過往旅客可一窺藝術的真實,可提高生活品質與增強飯店的文化性。圖為台南市一家旅館的前廳,實為充滿美感教育意味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