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在外的暫時居所
美術館的和平戰士
線上展/~12月31日
今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致使整個地球村打破了疆域界線,各國民眾一同過著與以往有著巨大變化的生活。對於一般觀眾來說,若將身體暴露戶外可能將直接受到病毒威脅,因此屬於非生存必要的藝文活動改以網路替代,乃是審時度勢下最符合時局的措施。固然線上展無法取代觀展經驗所帶來視覺、聽覺、觸覺的身體感知,但於疫情時期,卻是能夠抒解缺乏藝文滋養的一帖補方。
於此,韓國順應疫情變化推出的眾多線上展中,值得介紹的是由韓國藝評家兼高麗大學客座教授趙恩廷自主架設的展覽「美術館的和平戰士」。展覽邀請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四位韓國藝術家:首爾的金虹植(Kim Hongshik,音譯)、紐約的朴俞雅(Park Yoo-ah,音譯)、倫敦的申美璟,以及在巴黎的尹愛英(Yun Ai-young,音譯),不受距離限制一同展出作品。策展人趙恩廷指出,面對美術場館的關閉,她開始思考藝術品與展覽場域的意義為何;在美術館觀看作品時,可以通過對作品與作品間的聯繫來理解其含義,但於線上觀看作品時,只能是一件件單獨的作品,會造成整體認知上的某些缺陷,因此此次展覽即是在充分了解如上問題的基礎上,盡可能尋求以雙向溝通的機制來滿足觀眾無法前去美術館但依然渴望藝術的精神需求。
「美術館的和平戰士」於載體顯示介面 Courtesy of Blue C&S
金虹植居住在首爾,她的生活經驗與體悟,或許與展覽主要受眾的韓文觀者最為密切,此次展出多件「對話」系列作品,以相機做為捕捉觀者賞畫的媒介,接著以絲網印刷將圖象印製在凸起的不鏽鋼板上,最後再於部分表面著色。「對話」作品內的觀者與作品,以再平凡不過、美術館內隨處可見的觀展樣態出現於我們眼前,這樣的景象卻因為有畫框的存在,宣示著不受懷疑的作品的絕對性。
金虹植 羅浮宮的漫遊者 2016-2017 設色、絲網印刷於凸面不鏽鋼板 150×118cm ©Hongshik Kim
三位居住在國外的藝術家,作品都致力於展現移住經驗和同根共感的情懷。朴俞雅此次展出的繪畫系列新作「超人」,是受到格倫.莫雷(Glenn Morey)和朱莉.莫雷(Julie Morey)拍攝的紀錄片「肩並肩」(Side by Side)啟發,拍攝一百位生活於美國的韓裔人士,分享他們自小遭到遺棄後離散他鄉的生活。「超人」就單一一件作品而言,或許更像是同學或家人間的肖像習作,亦因為其為疫情期間的新作未能於正式場域中搭配燈光等設備展出,而以居家擺陳方式呈現,實在難以觸動觀者目光,或許可說於此亮相新作實屬可惜。
線上展的缺點於此即清楚浮現,若非以不須轉換的電子載體格式創作,皆會面臨到作品完成、再次經過掃描或拍攝等後製作業的程序;觀者在缺乏於實體展場與作品互動的前提下,前端的製作輸出與後端的觀賞設備無法取得一致性,更容易使原作失真。尹愛英於線上展的「祕密花園」和「光波」系列作品,更加暴露出線上展的缺陷,她聚焦在光線及多維度的裝置作品,於線上展以一件件的展陳方式推出時,彷彿僅像是堆疊存放於網站上的展場照而已。尹愛英深知平面載體缺少能夠給予觀者環境氛圍的沉浸式感受,乃試圖透過日記般的記事語句補足此一缺憾。
尹愛英 祕密花園 2005 影像裝置 於康城Le Pavillon展場一景©Aiyoung Yun
申美璟致力於消除藝術品與生活的界線,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是於展場展陳作品的同時,也將稱之為「廁所計畫」的佛像肥皂擺置於展場廁所內,邀請觀者觸摸、使用。然而相對於展場的作品標示以及其突出的香味,放在廁所間的作品難以吸引觀者注意,除卻作品的說明敘述,配合場域另需要簡短有力的語句標示才能引起共鳴:「佛像是肥皂」。
申美璟 廁所計畫 2007 肥皂 25×15×10cm×2 ©Meekyung Shin
「美術館的和平戰士」線上展的介面和網站架構單調,缺少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現下美術館和畫廊極力開發的線上展陳和互動模式,同時也無法解決線上展對於視聽、嗅覺甚至展場氛圍的營造。然而此展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架設理念,串聯四位身處在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共同回歸到韓文體系下的線上故土,以及發揮其能夠與觀者即時互動的留言簿,皆提供疫情時期離散於網上的人民一個能夠短暫駐留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