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大陸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藝術收藏

  • 首頁
  • 專題文章
  • 作者專欄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藝術收藏

專題文章

  • 藝術家每月專輯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每月專輯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美學漫遊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亞洲文物之美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影像美學
      •  時尚美學
      •  珠寶美學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與企業
      •  市場觀察
      •  藝術家工作室
      •  建築觀點
      •  建築焦點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市場專欄
      •  藝術市場
      •  文物專欄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藝術收藏
SELECT d.* FROM 201700268_edcontent d,201700268_edcontent_cate c WHERE c.id=d.cateId and c.tb=8 and c.lang = 'tw' and c.inuse='1' and d.tb='8' and d.lang = 'tw' and (d.inuse = '1' or (d.inuse ='2' and d.sdate <= '2018-04-27' and d.edate >='2018-04-27')) and d.cateId=366 order by d.seq desc
信燕興 藝術帶給我未知與想像
「......因為在網路數位的環境中工作,讓我更加感受到周遭事物的快速變遷——在網路的世界裡,很多東西在上一秒和下一秒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變化——這使得我更想要留住一些不會經常改變的東西,比方說藝術。」
林帝沅 藝術開啟無限的空間
林帝沅是個擁有多重身分的過動青年:大硯建設的品牌行銷總監外,賽車運動的專業車手等,從2013年開始,他又新增了當代藝術收藏家的身分.....
林嘉瑞 藝術收藏是時間累積,而非金錢堆砌
談起珠寶藝術,成立於1975年的「嘉記寶石」是許多顧客心目中的資深品牌。走進位於台北仁愛路的公司總部,除了光彩奪目的寶石產品外,空間中同時陳設了不少歐洲古董家具和當代藝術作品...
賴興華 藝術是療癒,也是企業文化
在新竹的忠孝路,有一幢特別的建築大樓,它以「生命之樹」的概念設計打造,蘊含著對於生命中希望和幸福的追求——這裡是「送子鳥生殖中心」,是知名的生殖醫學機構,創辦人賴興華醫師從1992年開始投入人工輔助生殖的技術,數十年來幫助了許多渴望擁有小孩的夫妻完成心願。
陳彥璋 兼愛非攻的收藏之道
陳彥璋認為,墨子的理論「兼愛非工」是對於藝術收藏非常適切的說法:「『兼愛』不是亂愛、也不是橫刀奪愛,而是將美的事物集合配置,根據自己的品味和愛好重新組織成好的狀態;而『非攻』則是讓人在收藏時,去除競爭和進攻的心態,不要急於一時亦不可怠慢懶惰,而是根據自己的步調去找到有意義的收藏,實踐個人對於美的見地。」
白省三 藝術是我享受人生的方式
在洋洋灑灑的各式頭銜之外,白三省更是一位眼光敏銳的藝術愛好者——1990年12月,他創辦的「傳家拍賣」,是台灣首家藝術拍賣公司,主打台灣前輩和中青輩藝術家的作品路線,在當時蔚為風潮,而這波市場動態,直到1992與1993年才真正引發蘇富比和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對於台灣市場的關注,而相繼進軍台灣。
劉鋼 藝術用以珍藏生命況味
藝術,對於許多收藏者來說,大概屬於怡情養性的個人愛好。透過藝術作品的表達,滿足個人對於生命際遇和時空感懷的想望;或是用以述說難以言喻的經驗與感知,藉著那些精微細膩的作品,增添並豐富了生活中的嶄新層次。無論是為了美感體驗或是擴展視野,大概少有像是劉鋼如此兼具個人美感與時代面貌的系統性藝術收藏家...
洪侃 藝術始終來自於人
關於藝術,出生於中國安徽的洪侃說早年的記憶來自於父親每逢年節,以毛筆書寫許多寓意吉祥的春聯,「我爸爸原本學的是電機,後來為了躲避文革,遷居到安徽的梅山水庫從事魚類的養殖。小的時候我曾經看過他用書法寫大字報,平日閒暇也會在家中畫畫。」洪侃笑說,基因這種東西真的會遺傳:「我自己一直有撿石頭的習慣,只要看到特別的石頭,就會想撿;幾年前,我帶父親去墾丁,竟然發現他有跟我一樣的行為。」
  • 1
  • 2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