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藝術可以等價交換嗎?
9月17日第十四屆文件展正式閉幕,但同一時間,德國《HNA》新聞報搶在展覽結束前報導,指出本屆文件展嚴重虧損,金額高達700萬歐元(約新台幣2億5178萬元),恐影響未來文件展的運作。兩天後以策展人亞當.修姆紀克為首的策展團隊發表聲明,反駁報導內容並非完全真實且內容多屬臆測。聲明中對於虧損一事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策展的行政工作和預算支出是依循2012年即抵定的架構進行,他們認為報導中關於虧損一事的攻擊是政治操作,「文件展所帶來的藝術與文化產值,不應從經濟觀點衡量。」
進入秋天,國際上有許多大展先後開幕。繼上一期為讀者報導於東京開幕的「太陽雨:東南亞現代美術展」,駐日本作者邱馨慧本期撰文介紹每三年一次的橫濱三年展。第六屆橫濱三年展以「島嶼、星座、卡拉帕古斯群島」為題,邀請四十四位/組藝術家參展。展覽除探討島嶼在交流與孤立中如何取得平衡狀態,展名中的「卡拉帕古斯」也連結「卡拉帕古斯化」一詞,延伸出不同意涵。在日本文化的語境,「卡拉帕古斯化」意指為維護本土市場而放棄全球化,卻遭國際市場淘汰的情況;特別報導中對橫濱三年展的不同主題與參展作品有詳細介紹。
10月專輯以「再探現場藝術」為題,由張懿文、謝鎮逸和鄭安齊撰文。繼《藝術家》雜誌第480、493期探討表演藝術與美術館展演機制,以及舞蹈進入美術館的藝術現象,這是第三次製作專輯探討近年備受矚目的現場藝術(Live Art)。專輯中的三篇文章介紹歐洲展覽與美術館展出的現場藝術,以及北美館的展覽「社交場」。文章探討表演藝術於展館演出、參與式藝術等不同的形式,如何提供與日常生活經驗對照的契機。這些講求特定場域、時間限定的現場藝術,透過展演框架提供寫實的情境,讓觀眾可以從中檢視其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
國際藝壇單元為讀者介紹正在法國諾曼第港都慶祝建城五百年的藝術活動「勒阿弗爾之夏」,以及正在倫敦、紐約與巴黎等地舉辦的展覽:以黑人女性藝術為主題的「1965-85激進黑人女性」特展、土耳其第一位女性現代藝術家扎伊德回顧展、動力雕塑藝術家柯爾達特展、羅丹逝世百年特展以及英國的寫實畫等。隨著今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即將到來,本期也為讀者介紹台北藝博的主題與展區規畫,以及參展畫廊將展出的作品。名家傑作單元為讀者介紹明朝浙派的重要人物戴進,戴進的繪畫在布局與構圖上均相當大膽,文中對於戴進的山水畫特質有詳細介紹。
(本文為《藝術家》雜誌第509期「編輯留言版」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