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創與影響力投資擦出火花
文創投資趨勢國際論壇,開啟跨域合作新視界
撰文.圖版提供/臺北市文化局
在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趨勢下,文創產業領域中也越常出現「文化影響力投資」這個關鍵詞;但文化影響力投資的投資評估標準到底是什麼?文創人在該如何讓擅長的「藝術」創造影響力,並與其他產業合作,並且轉化成可行的商業模式?為此,臺北市文化局透過啟動「文創永續培育計畫」系列活動,包括舉辦「文創永動機.文創投資趨勢國際論壇」,借鏡近十年推動文化影響力投資具有豐富經驗的英國,邀請該國重要文化影響力投資組織Figurative的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與臺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文化創意界及影響力投資業者透過案例分享進行深度對談;並辦理輔導培育工作坊、生態系焦點團體交流活動,促進創作者與投資者面對面的機會,展現自己的作品及理念,創造獲得更多資源關注的可能性。
文化影響力投資的全球趨勢:從社會價值到經濟回報的雙重驅動
Figurative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帶來自身在英國Figurative擔任執行董事以及過去在NESTA擔任藝術項目與投資總監等相關職位時的經驗,分享現在英國文化影響力投資現況。她特別提到:文化影響力投資在評估文創產業時重要的不僅是經濟回報,文創產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也同等重要;因此,英國的文化影響力投資多採取混合經濟模式,將補助(不須償還)與貸款、投資(須償還)的資金組合,以支持需要資金卻難以產生直接商業回報的藝術項目。以2021年初至2023年底為區間計算,英國文化影響力投資年複合增長率為10.1%,佔英國整體投資市場略低於1%,成長速度顯著超過英國整體資產管理業。這樣的投資模式提供創作者們靈活的資金以邁開步伐前進,令具社會使命的創意項目得以存續,進而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Fran Sanderson也提到儘管影響力投資的潛力很大,但實踐中仍面臨許多挑戰,過往她在NESTA時,除了投資之外,更重要的是輔導協助文創組織理解文化影響力投資的操作模式和潛在收益,讓更多有潛力的文創組織能藉由這樣的模式,實現財務穩定與社會影響的雙重目標,隨著更多成功案例的累積,影響力投資將會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以臺灣現有的模式而言,企業投資仍習慣聚焦於短期或明顯的財務回報。一般投資跟文化影響力投資之間,最大的不同為:「文化影響力投資能給予支持,讓文創團隊足以從概念發展的規劃者,成為實際進行實踐的行動者。」建構具備文化影響力的商業模式,需要長時間的思維轉變與資源支持。劉維公也特別從臺灣的影響力投資發展經驗舉例說明,如何從「內容驅動」轉變到「影響力驅動」,將資源投入到具有社會意義的「好事事業」,以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影響,是現階段臺灣需要琢磨的方向。
文創投資趨勢國際論壇講者與主持人合影。由左至右:東吳大學副教授劉維公、
英國Figurative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
表演的力量:文化影響力投資如何創造未來的可能性
英國Figurative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
表演的力量:文化影響力投資如何創造未來的可能性
第二場次中,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KPMG)協理侯家楷與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分別提及臺灣在文創投資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侯家楷強調,從CSR到ESG的轉型,反映了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視,並指出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在於通過資金流動,支持符合永續目標的創新項目。文化影響力投資為文創產業開闢了更多的可能性,若能將社會價值融入作品之中,文創產品的吸引力與影響力都能進一步提升,這不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讓藝術創作成為推動正向社會變革的橋樑。
楊忠衡執行長從他長期在藝文界與產業界間的實務出發,點出臺灣企業對文創的投資仍多停留在短期贊助上,少有長期的文化影響力投資。他認為,若能建立完備的智慧財產管理體系,以及政府制定具體的激勵政策,有助於克服文創投資的障礙,使文創產業真正具有投資吸引力。文創產業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創意的展現,更在於其潛藏的長遠社會影響。
讓文創產業成為影響力投資的一部分並非一蹴而就,但只要企業、政府與文創團體共同合作,在未來的文化影響力投資中融入長期思維,支持具社會價值的文化創意項目,將會在產業價值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平衡,推動整體文創產業生態向前發展。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KPMG)協理侯家楷、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
無限視界:視覺藝術與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創新路徑
無限視界:視覺藝術與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創新路徑
場次三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何孟娟從宏觀的視角探討臺灣視覺藝術的生態。她提到,目前臺灣視覺藝術界面臨著資金缺乏和專業人才流失等多重挑戰,當創作者的生存需求無法得到保障,藝術對社會的正向影響也將被削弱。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正在努力推動跨領域合作與政策倡議,目標是發展一套長期支持藝術生態的計畫,在現在的情況下,藝術家不僅需要技術資源,還需要政策與制度上的支持,這樣才能穩步發展。
達奇藝術管理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李定一從達奇藝術的實務經驗切入,說明了藝術物流在創作生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支持藝術走向永續。因應整體大環境的趨勢,藝術物流業界也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共享,更加推廣採用可再生材料和器材租借服務,此舉不但讓ESG與文創、藝術結合,也讓資金有限的藝術家減少創作成本。他也提到,在此模式的建立之下,更長遠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降低藝術家倉儲、器材支出的平台,以促進藝術生態的永續發展。這樣的構想創造了視覺藝術跟影響力投資的連結,讓想法離落地更進一步。
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以「如何通過影響力投資支持文化產業」為主題,說明以樹冠為例,現在與文化團隊合作的困境主要在於,大部分團隊對股權投資都抱持疑慮,目前仍傾向於以專案進行合作的模式,實際上的合作期程甚短。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樹冠影響力投資推出了以專案投資和陪伴式支持為主的模式,目標是在深入了解團隊的過程中,穩定提供資金支持。影響力投資來在投資文化團隊時,評估的標準往往取決於團隊中的「人」——團隊須兼具彈性和堅持,能在原本的藝術領域及商業領域進行應變與學習,這也顯現了跨領域人才的重要性,目前文化產業確實缺乏擅長整合文化與商業系統的新型跨領域人才推動永續發展。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何孟娟(上)、達奇藝術管理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李定一(下左)、
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下中)、Figurative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下右)
劇場邏輯跨界應用:從創意產業到文化融合
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下中)、Figurative執行董事Fran Sanderson(下右)
劇場邏輯跨界應用:從創意產業到文化融合
場次四邀請到山峸製作設計創辦人袁浩程和山廟共感設計製造所創辦人王騰崇以劇場為起點,展現了文化創意的跨界潛力。除了將劇場的敘事邏輯應用於流行音樂、燈光設計等領域,還透過作品展示出文化創意如何從劇場的場景轉移至不同的產業領域,將深刻的情感和故事脈絡融入商業展覽和品牌活動中,使觀眾不僅能夠體驗故事,更能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此外兩位講者皆有結合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的經驗:袁浩程將劇場元素引入虛擬實境(VR)和元宇宙(Metaverse)等數位場景,延展至數位與實體交錯的空間,並同時結合大型地標設計,讓創意場景超越場地限制,提升大眾的文化體驗;王騰崇則在「世界客家博覽會」中運用人工智慧(AI)藝術、行為藝術等不同媒材,將客家文化與劇場美學結合,讓觀眾以新的文化視角體驗客家傳承。這樣的跨界嘗試也顯示出:當今創作不再侷限於地域,透過數位化延展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不僅滿足了全球受眾的多元需求,也強化了文化的包容性。
袁浩程將劇場敘事手法運用於展場設計、音樂節和密室逃脫等領域,除了能為觀眾提供具有故事性的沉浸體驗外,還能透過這種設計手法讓每一次的劇場都能重複利用。例如:將先前使用完的A場景再增加一些其他設計的元素,可以讓B團隊接續使用,甚至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也同時呼應了「跨域」、「永續」兩者的結合。王騰崇則打造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酒吧空間,強調SDGs永續概念,展示採集自自然的展覽材料,並成功吸引全球琴酒品牌合作。這些創新嘗試突顯了文化創意在地方發展中的價值,成為推動地方藝文生態貢獻的力量。
文創產業的創新需要不斷突破現有模式,透過策略合作將跨界創新推向更多元的市場,並為年輕創作者提供更多成長機會,進一步推動臺北市文創產業在全球的發展。站在與ESG融合的面向來看,文化創意不僅是藝術展示,更是一種融合不同文化、促進社會積極轉變的力量,而這正是文化產業能長期發揮積極社會影響力的利基。
山峸製作設計創辦人袁浩程(左),山廟共感設計製造所創辦人王騰崇(右)
文創投資圓桌論壇:凝聚各界視角,推動文化創新
論壇採實體虛擬會議模式並行,最終與會者們線上進行合照
文創投資圓桌論壇:凝聚各界視角,推動文化創新
圓桌論壇由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大涵主持、臺北市文化局代表蔡依婷專門委員共同邀請與會者及圍繞文創產業的投資潛力進行討論,探究在文創產業中,哪些標的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能有效促使資金投入。亦討論參與專注於文創產業的公開基金意願,並探尋對此投資模式的興趣所在。若大眾對文化投資興趣不高,可採取何種激勵措施或是觀念倡導來提高公眾參與度。最後,根據個人經驗,分享文創投資帶來的最大「影響力」及其在社會層面的具體表現,以深化對文創投資價值的認識,Fran的英國案例分享,讓大家更深地了解商業化對於文創產業生態的深遠影響,雖然仍需要考量回收效益,但穩定的收益亦可作為輔佐藝術創作理念的工具。這些交流將有助於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並揭示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論及吸引投資的標的,Fran認為IP授權與開發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領域,特別是結合能「擴展觀眾觸及範圍」的遊戲引擎。她首先提到了傳統的沈浸式劇場,如Punchdrunk,因實體場館能容納的人數有限,並且每次的成本都非常高,所以無法藉由這樣少的人數來支持高額成本,導致入不敷出。然而,若將劇場與遊戲結合,進入觀眾所在的空間──以美國饒舌歌手崔維斯‧史考特(Travis Scott)的演唱會為例,當時有1230萬人通過「要塞英雄(Fortnite)」線上遊戲引擎觀看,不只是增加了觀看的人數,更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觸及到過往傳統文化機構無法觸及的觀眾,同時解決了開發觀眾的問題。由此可見,技術領域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藝術產業所遇到的問題,並且需要更多優化的去風險化措施。
山廟共感設計製造所創辦人王騰崇也呼應到「越容易與娛樂市場接軌的類型,就越有被投資的機會」,另一個越發興盛的類型是「密室逃脫」,跟一般的演唱會或劇場不同,密室逃脫展出的時程是長期的,可以有固定的收入,因此被投資的可能性增加許多。
熱烈討論的論壇與圓桌會議不僅凝聚了專家們對文化影響力投資的想像與實踐,更讓文創產業能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隨著愈多資本流入文化創意領域,臺北市的文化生態系將愈加多元豐富,期待這些討論成為推動文化投資的起點,逐步引導臺北市走向更具包容性、更能展現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創意未來。這不僅僅是文化產業的成長,更是一場重塑臺灣文化的長遠願景。
論壇採實體虛擬會議模式並行,最終與會者們線上進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