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ICOM京都大會
撰文/羅珮慈(藝術家2019年10月533期)
1990年代以來,博物館如何因應全球環境快速的變化與挑戰,成為關注焦點。在此背景下,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46年11月在巴黎成立,以推動博物館的建立、發展與專業管理,並增進社會對博物館本質、功能和角色的認識與理解為宗旨;隔年於新墨西哥市舉行首屆會員大會。時至今日,第廿五屆國際博物館協會會員大會已於9月1日至7日在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共有來自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地域、三千多位博物館專業人士出席此三年一度的盛會。
此次ICOM京都大會,台灣有百餘名代表與會,發表逾六十篇學術論文,大會期間更透過主題展區分享台灣的博物館經驗。呼應大會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台灣主題區包含由建築師林志峰以台灣高山「開門見山」為概念發想的主展區「博物之島」,國立故宮博物院以VR╱AR科技結合「多寶格」概念的「東亞博物之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現其在館校協作、跨域共創與國際鏈結方面創新實踐策略的「美術館未完成」,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呈現台灣全國大學博物館聯盟發展的「大學博物館|大學的視角」。
日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亦宣示將自9月底起辦理博物館論壇,邀請博物館人集思廣益博物館的文化民主化當代視野,形成博物館政策白皮書,成為未來實踐人民文化主體性的施政依據。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右5)及與會貴賓於主展區「博物之島」合影(圖版提供: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