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藝術家》發刊四十五週年
2020年6月,《藝術家》雜誌要歡度四十五歲生日了!
1975年6月,《藝術家》雜誌社創刊,藝術家出版社同時成立,月刊與書籍出版交錯付梓的時光荏苒,至本期出刊已走過四十五年歲月,累計共出版逾五百四十期雜誌、千餘本書籍,以「人生因藝術而豐富,藝術因人生而發光」的初衷與理念,記錄、觀察、書寫著接近半世紀以來台灣與世界藝術場域的脈動與變貌。

《藝術家》創刊號(1975年6月)封面
回首2015年,《藝術家》創辦人暨發行人何政廣榮獲文化部第卅九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即是在雜誌即將歡慶四十週年之際,高雄市立美術館並於當年9月舉辦《藝術家》雜誌四十週年回顧展。五年匆匆一晃而過,廿多年來位於鄰近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書店街的社址,也於2016年年底搬遷至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現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特為此同時遷移於2005年6月肯定《藝術家》雜誌卓越貢獻所設置的「藝術家巷」譽揚牌,更名為「藝術家路」。2017年1月6日揭牌儀式當天,眾多美術界人士湧至金山南路二段與和平東路一段交叉路口,共同見證《藝術家》雜誌又一次里程碑的基奠。

「藝術家路」譽揚牌,設置於《藝術家》雜誌社現址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與和平東路一段交叉路口。(攝影:徐曼淳)

諸多美術界人士共同參予「藝術家路」揭牌儀式
《藝術家》雜誌創刊滿第一年時即獲得第一屆金鼎獎,歷經早期雜誌製作尚未數位化之前手工設計完稿製版的時代,至今已進入資訊高速流動而巨量的數位媒介環境,不變的是一路走來始終堅守的本心,除了累積出極為豐厚的知識與資料,同時亦關注國內外時事與趨勢,從旁側錄台灣藝術史的發展進程,更與許多藝術家、作者、學者、藝文從業者與讀者相伴成長。慣養於數位時代的年輕世代或許很難想像早期資訊的取得和傳遞是如何不易,讀者引頸殷殷等待收到每月新一期刊物、獲得新知的期盼和渴望又是如何單純熱切。《藝術家》雜誌予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即為多元的國際重要藝事報導,從數十年前到今日,多是仰賴來自世界各地駐外作者的傳訊和實地走訪親炙展覽與事件現場。早在1980年代,藝術家蕭勤旅居米蘭時便為《藝術家》雜誌捎來數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手報導,吳瑪悧在卡塞爾採訪文件大展報導。近廿年來,國際大展則多面向在現場採訪即期製作專輯報導。

民國65年舉辦第一屆金鼎獎,獎勵對象包含「新聞」、「雜誌」、「圖書」及「唱片」四大類,
《藝術家》雜誌榮獲第一屆雜誌類金鼎獎
近年來持續追蹤關注的國際藝壇內容,如擁有當代藝術風向球地位的英國泰納獎、歐美大型美術館所推出的指標性特展等,亦包羅藝術史面向的主題,如2016年達達藝術運動一百年、2017年風格派一百年、2019年包浩斯一百週年,抑或2016年波希逝世五百週年紀念大展、2016年伊藤若冲誕生三百年紀念展、2017年貝聿銘百歲生日、2018年丁托列托五百週年誕辰大展、2018年席勒逝世百年展、2019年達文西逝世五百週年紀念大展等,聚焦重要美學流派、思潮和藝術巨匠級人物的內容。
《藝術家》於每年1月號固定製作年度回顧專輯,基本上以三大方向分別邀請作者進行評論與觀察:台灣當代藝術環境、台灣文化政策與台灣數位藝術發展,檢視該年度國內藝術界生態與動向;「十大公辦好展覽」和「十大視覺藝術新聞」透過網路問卷調查,邀請民眾投票支持參與台灣藝術事件的紀錄,已成為每年的重頭戲,從近五年的數字來看,參與《藝術家》十大票選活動的人數每年穩定成長,踴躍程度有顯著提昇,令人期待能拋磚引玉,激使更多人對於藝術的重視。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台灣藝壇,勢必將浮現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視近五年的《藝術家》雜誌每期專題策畫、國際大展特別報導與評論屬性的專欄,可以發現雜誌除了對於美術專業知識和資訊的耕耘,也敏銳地觀照著這段期間全球與總體社會環境面臨的幾項議題,從難民危機引致的新離散時代,到世界各處傳出的自然天災所聚焦的生態與藝術的跨域交會,數位科技和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不斷擴延在藝術各個層面的範疇和想像,促使從藝術家乃至美術館機構以及觀眾重新思考。而探討當代藝術範疇的專輯策畫和專欄,包含近年愈發備受矚目的現場藝術,在台灣日益受到重視的漫畫創作,以及藝術如何做為一種姿態抵抗他者化、收歸主體性的力量與實踐。
台灣藝壇動態方面,我們看到空總臺灣文化實驗場正式營運、臺南市美術館落成開幕、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舉辦、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持續推出單一藝術家展覽赴往國際藝術平台……,除了國內外藝術新訊的紀錄與報導,藝評與作者專欄的連載專文也是《藝術家》長期以來相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例如根植台灣藝術史,有學者蕭瓊瑞專欄「台灣抽象藝術史」甫結束長達四十期、歷時超過三年的連載(《藝術家》501至540期);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潘也以卅五期長篇幅連載「台灣美術變貌」(《藝術家》501至535期),探討台灣自明清時代至當代的歷史與美學流變。近來新成立的專欄,如短篇、深入淺出的「巴黎隨筆」(李明明執筆)、「藝術正論」(廖仁義執筆)、「藝蹤尋探」(吳曉芳執筆),抑或較長篇的「藝術新潮」(陸蓉之執筆)、「當代藝術現象」(莊偉慈執筆),《藝術家》雜誌持續藉助作者們各自的專業視角,以多向審視與深化鑽研並進。
雜誌重點單元「名家傑作」在近兩年轉向對日本浮世繪名家和日本近代畫家的系列評介,除了帶領讀者賞析不同藝術家的個人藝途生涯與創作風格,在連續每一期的閱讀過程中也漸漸描廓出日本近代繪畫史與人物關係的圖譜,亦頗受讀者正面回饋。
藝術家出版社所策畫出版的系列叢書則已成為美術研究者的學術參考,如《公共藝術叢書》、《公共藝術圖書》分別獲第十九、第廿二屆金鼎獎肯定。「臺灣美術全集」、「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已發行161冊的《世界名畫家全集》等系列的出版亦持續行進不輟。

藝術家出版社策畫出版的叢書頻頻得獎
「藝術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我相信藝術總可以在一個特殊的時刻,與每一個人的心靈相遇,並帶我們感受生命之美。」何政廣在獲頒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時的這句感言,道盡投身藝術與出版四十年來的精神。在《藝術家》雜誌發刊四十五週年開朗地邁向未來之際,將持續多元而寬廣的視野,期許有如社會美術學校,這便是《藝術家》奉獻給所有讀者和藝術愛好者的一種發自肺腑的初衷與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