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全民美術館
專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新任館長林育淳於2月1日走馬赴任,曾任臺南市美術館總監兩年的她,此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擔任典藏組組長、於北美館服務超過廿五年,擁有豐富的美術館行政經驗,同時對於台灣美術史研究有深厚的學術底蘊,亦曾策展2015年北美館「台灣製造.製造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2018年尊彩藝術中心廿五週年特展「傳承/可見與未可見」、2020年南美館「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等。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

臺南市美術館2館夜間外觀一景
正式開館營運滿兩年的南美館,在去年10月突破兩百萬參觀人次,無疑已成為古都台南的重要文化地標與藝術基地。從前任南美館館長潘襎接棒的林育淳,對南美館的了解在過去任總監時期已有相當的掌握,未來將如何帶領該館深耕台灣美術並連結與台南城市在地的關係,在南美館於1月28日公布新任館長人選後即受到國內藝術界引頸關注與期盼。
在上任甫逾滿月之時,林育淳於3月4日接受《藝術家》雜誌專訪,分享她對南美館的思維與理念,以下為本次訪問內容。
問:於2019年正式開館的南美館,請問您如何思考它做為城市美術館的定位與任務?正式營運兩年多來逐步穩健的南美館和台南城市與台南市民的關係,有什麼樣的發酵?
答:「台南要有一座自己的美術館」這個籲求從前輩藝術家郭柏川於1968年提出開始,到南美館的成立,是數十年來經過臺南美術研究會歷屆會長以及諸多文化人士的努力,包括榮譽董事長、藝術家陳輝東的不辭奔走。這樣的美術館與在地的連結一定是非常緊密的,而它既然是叫作「臺南市美術館」,我們的基礎定位即做為一處與台南在地接地氣的藝術家的展演場域。雖然台南市一直也有文化中心與許多替代空間,但所謂「美術館」這樣的角色是極具指標性地位的;一間好的美術館,可為城市不只在競爭力,還有國際能見度上帶來提昇的可能性。其實,「國際性」和「在地性」是相輔相成的,在我的觀念中,首先是要認識自己,熟稔自己的「所在」(閩南語)特色,之後在任何地方都比較容易能看到其存在。台南做為古都,成為台灣的文化集散地,在非常早期就起始,換句話說,它的文化淵源相當深厚,伴隨著台灣歷史一起發展。我從台北市立美術館退休之後,一直念念不忘台灣美術的根源,現在從台南這座重要的城市再出發,我覺得南美館和台南非常有能量與優勢,來更加穩固這些基礎,進而推展至國際的潛力。我想南美館做為城市美術館的定位,它其實不僅是「城市」,而是關乎到整個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節點。
至於跟台南市民的關係,無論是在生活、地理還是心靈層面,南美館均相當貼近民眾,這也是南美館在全台的美術館中頗為特殊的一點。打從館舍從無到有,位處市中心蛋黃區的美術館就在民眾的身邊,他們特別重視美術館的建立,也是因為其比鄰社區、會直接地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當我兩年前來到南美館做藝術總監時便有所觀察,預計美術館周邊的建築、店面會逐漸改動,而現在果不其然地看到許多重新整修的房舍或是進駐新的商家;另一方面是我個人的經驗:在我赴任南下、安頓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台南民眾對美術館動向的關注,在食衣住行上遇到的本地人們許多我並不相識,但因為他們看了報導認出我來,並歡迎我回到台南,令我相當感動,此外,南美館推出的藝文活動,民眾也都十分踴躍參與,我也希望一步步回報他們的熱情。
問:近年台灣各地紛紛建立地方美術館,您認為南美館的特質是什麼?而台南擁有許多無形的文化資本,南美館如何以做為藝術知識載體的位置予以回應或串聯?
答:以美術史來說,台南在台灣近代藝術發展和「新藝術運動」中是南部的一個重要據點、藝術家人才輩出,而做為古都,在文化史的淵源上,台南有更多在不同領域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地繁盛的宮廟信仰、工藝和書畫創作等,美術館試圖將這些深厚的文化積澱從裡到外輻射,將之透過文物/作品與當代觀點的新舊對話來呈現,如日前下檔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同時我們也請教宗教領域的專業人士和工作者,在溝通的過程中相互了解。因此美術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協力也很重要,而我也計畫逐一拜訪各個在地的替代空間、畫廊,期與地方全面地接軌。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展場一景
另一方面,南美館的建築上本身就具特殊性,1館為建於日治時期的原台南警察署古蹟建築並加置新建棟,2館則由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設計,以盒子堆疊為概念的全白五角形當代建築,如何充實它們背後的知識脈絡也值得思考,因此在建築的範疇,我們也希望能與例如國立成功大學等設有建築系的學校合作教育推廣、研究和展覽。而位於2館的跨域展演廳,足可容納三百多個位子,相關的管理與規畫亦需要表演藝術領域的專業人才到位。我們也將與各級學校配合,鼓勵其將學生帶來南美館,主動地伸出手歡迎他們前來,藉此種下與美術館相遇的經驗的新芽,並希望這樣的觸動,有一日能萌發成長。
問:可否談談南美館「建構台灣美術史」的使命如何透過典藏和展覽實踐?想請館長談談南美館未來的展覽策略和方向。
答:我之前擔任北美館典藏組組長的工作,深知有許多具代表性和歷史性的藝術作品已經被各公立美術館收藏,但我相信南美館還是有所作為的,而這端視於美術館的研究能量。南美館除了持續蒐藏作品,同時藉由自身在台灣美術史的工作、研究經驗與人脈網絡來結合學界的研究能量,向外尋求助力,使台灣美術史的建構更加穩固。關於台灣美術發展的研究,具體上我們已經開始進行以台南為核心的「臺灣藝文志」之建構,邀請外部學界研究人員和專家學者參與,近期準備在年底推出一檔與台南在地文史關聯密切的古書畫特展。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展場一景
同樣結合學者群的諮詢,對於台灣美術史藝術名家的策展以「再發現」的概念,用新方法和新的研究面,回看過去史料,組織有別於編年史之外的觀點,從當代思維回應、重新探索台灣的歷史、社會脈絡和藝術發展,更深厚地「建構台灣美術史」。這個思維在去年我做南美館藝術總監時策畫的「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便是如此,理出這位出身於北部的藝術家與台南的關係。另一個方向是溯源台灣藝術擁有「第一人」、「先鋒者」位置的藝術家,例如台灣版畫重要開創者廖修平、出生於台南本地的台灣當代攝影家柯錫杰、雕刻大師陳正雄、耕耘美術教育不輟的陳輝東等,同時我們也會檢視台南藝術家個展,探看可再發現的脈絡和詮釋方法,挖掘出他們在美術史上具有言說位置的價值,這也再次突顯研究能量的重要性。而在歷史脈絡中也不乏重新探究的對象,例如日治時期即存在的台南公園是許多畫家描繪的文化景觀,公園本身也隨政治情勢的遞嬗改變名稱,展覽會是一個重新梳理的方式。 (全文閱讀551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