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許東榮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了一種極大的魚,名為「鯤」,因為對於天空的幻想而轉變為一隻翱翔空中的大鳥,名為鵬。大魚經由脫落的皮膚而長出羽毛,怒而飛向天空,這是生命對原有格局的突破,如同藝術家許東榮的創作,由繪畫演變至雕塑再走回繪畫,在兩種創作形式中切換,展現了他由內而外衝破個人邊界的努力,以及對個人在藝術裡恣意翱翔的渴求。
本書為許東榮2019年個展「鯤:許東榮」之展覽作品集,收錄其1980年代早期創作,至2019年系列作品的彩色圖版,包括「行雲流水」、「大象無形」系列,以及戶外雕塑作品等,匯集其創作生涯中重要的藝術精華。全書並透過美術史學者胡奕勳的文字導覽,解讀許東榮四十年來創作風格的養成與轉變歷程。
1947年在台灣屏東出生,決定當藝術家,對許東榮來說,就像自然而然,骨子裡流淌的想法。沒有非要成就什麼,沒有非要成功,只是因為一份喜歡,一份執著,就這樣,四十多年來刻劃了他的一生。從廟宇文化得來的養份,玉雕工廠、陶瓷工廠的訓練,再到學院的美術訓練。到後來,不斷打破自己的習慣、打破固化的創作形式,去掉了熟悉的繪畫工具,利用飯勺、菜刀畫畫,或是不凋不塑,摔了泥巴再組合出的雕塑形體。
這一路走到了今天,他自己說,無論繪畫或是雕塑,現在是兩者完全合而為一。繪畫是雕塑空間的再延續,雕塑是繪畫的再創造。
內容簡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了一種極大的魚,名為「鯤」,因為對於天空的幻想而轉變為一隻翱翔空中的大鳥,名為鵬。大魚經由脫落的皮膚而長出羽毛,怒而飛向天空,這是生命對原有格局的突破,如同藝術家許東榮的創作,由繪畫演變至雕塑再走回繪畫,在兩種創作形式中切換,展現了他由內而外衝破個人邊界的努力,以及對個人在藝術裡恣意翱翔的渴求。
本書為許東榮2019年個展「鯤:許東榮」之展覽作品集,收錄其1980年代早期創作,至2019年系列作品的彩色圖版,包括「行雲流水」、「大象無形」系列,以及戶外雕塑作品等,匯集其創作生涯中重要的藝術精華。全書並透過美術史學者胡奕勳的文字導覽,解讀許東榮四十年來創作風格的養成與轉變歷程。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了一種極大的魚,名為「鯤」,因為對於天空的幻想而轉變為一隻翱翔空中的大鳥,名為鵬。大魚經由脫落的皮膚而長出羽毛,怒而飛向天空,這是生命對原有格局的突破,如同藝術家許東榮的創作,由繪畫演變至雕塑再走回繪畫,在兩種創作形式中切換,展現了他由內而外衝破個人邊界的努力,以及對個人在藝術裡恣意翱翔的渴求。
本書為許東榮2019年個展「鯤:許東榮」之展覽作品集,收錄其1980年代早期創作,至2019年系列作品的彩色圖版,包括「行雲流水」、「大象無形」系列,以及戶外雕塑作品等,匯集其創作生涯中重要的藝術精華。全書並透過美術史學者胡奕勳的文字導覽,解讀許東榮四十年來創作風格的養成與轉變歷程。
作者介紹
藝術家 許東榮
1947年在台灣屏東出生,決定當藝術家,對許東榮來說,就像自然而然,骨子裡流淌的想法。沒有非要成就什麼,沒有非要成功,只是因為一份喜歡,一份執著,就這樣,四十多年來刻劃了他的一生。從廟宇文化得來的養份,玉雕工廠、陶瓷工廠的訓練,再到學院的美術訓練。到後來,不斷打破自己的習慣、打破固化的創作形式,去掉了熟悉的繪畫工具,利用飯勺、菜刀畫畫,或是不凋不塑,摔了泥巴再組合出的雕塑形體。
這一路走到了今天,他自己說,無論繪畫或是雕塑,現在是兩者完全合而為一。繪畫是雕塑空間的再延續,雕塑是繪畫的再創造。
1947年在台灣屏東出生,決定當藝術家,對許東榮來說,就像自然而然,骨子裡流淌的想法。沒有非要成就什麼,沒有非要成功,只是因為一份喜歡,一份執著,就這樣,四十多年來刻劃了他的一生。從廟宇文化得來的養份,玉雕工廠、陶瓷工廠的訓練,再到學院的美術訓練。到後來,不斷打破自己的習慣、打破固化的創作形式,去掉了熟悉的繪畫工具,利用飯勺、菜刀畫畫,或是不凋不塑,摔了泥巴再組合出的雕塑形體。
這一路走到了今天,他自己說,無論繪畫或是雕塑,現在是兩者完全合而為一。繪畫是雕塑空間的再延續,雕塑是繪畫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