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設計2025年07月 #214
文化永續,美的再現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親生命性》(Biophilia)中指出,人類並非孤立於萬物之外的存在,而是與所有生命形式共享深層的感知連結。在氣候、生態失衡的當下,這種原始的親近之情或許提供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定位的契機─我們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於萬物互聯中共享相同的脈動。這也正是當代思想與實踐所面臨的共同轉向: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走向更為謙卑的共生觀。
真正的「智人」(Homo sapiens),不只是技術的創造者或資訊的聚合者,更是擁有生態知識、生態情感與生態智慧的存在。唯有當人類意識到自身與自然界從非分立的兩端,而是彼此連結、共生共存的整體,才能真正迎向當代生態網絡的「綠色文藝復興」。在這場生態美學的轉向中,美術館的典藏不再只是藝術史的靜態標本,而是活躍於當代環境意識與文化永續思維中的參與者,7月專輯「地生.天造:藝術與自然的交遇」藉由馬德里泰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典藏策展視角,提出深具倫理關懷與宇宙政治想像的「親地之情」(Terra + Philia)觀點,深刻反思當代生態議題,織就一幅超越人類中心視角、通往多元共存之境的感知地圖。
從《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等非虛構書寫,到《複眼人》、《苦雨之地》、《海風酒店》等小說創作,吳明益以文字建構出人文與自然議題錯綜交織、現實與魔幻互滲共構的敘事宇宙。藝術家陳聖文結合刺繡、編織、於山林或海岸拾得的廢棄物,試圖譜寫出一部屬於台灣的物種圖鑑。或許是因共讀著自然這本大書,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各自領域努力的兩位創作者,於創作的領地悄然交會,從彼此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在《海風酒店》延伸繪本《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出版之際,《藝術收藏+設計》邀請兩人展開對談,暢談自然與創作的探索與豐收。
在當代時尚設計的語境中,服裝早已超越了覆體蔽形的基本功能,化為對生命感知、意識流動、文化演化與藝術精神的深層回應。對時尚設計師而言,美,是介於直觀感受與歷史文明之間不斷翻湧的感性流域,而藝術擁有持續轉化的能量,銜接昨日與明日,讓當下成為創造未來的媒介。「超越時尚」專輯據此檢視他們如何以創意靈感勾勒時代的樣貌。
瑞典藝術家希爾瑪.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 1862-1944)深受神祕主義、祕教思想及唯靈論吸引,積極參與降神會等活動。這些經歷促使她發展出與學院派截然不同的抽象表現形式,藉以探討「不可見的存在」。她所關注的這種「不可見」,不僅與精神世界相關,也與當時許多科學發明所揭示的新視野相互呼應。
V&A東館典藏庫是結合博物館和儲藏空間的創新實驗,也重新定義了公眾與文化遺產的互動模式。作為全球首座將典藏、研究、修復、教育與展示融為一體的文化機構,東館典藏庫擁有1萬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容納超過25萬件物件、35萬冊書籍和1000份檔案,從中世紀木雕到當代街頭服飾、經典包浩斯設計產品到珍稀的絕版漫畫書,都在裸露的鋼架與玻璃地板的穿透性設計中,展開一場解構博物館權威性的民主化運動。
2025年6月7日,適逢《藝術家》雜誌50週年,由廖仁義策畫,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藝術家雜誌社共同辦理的「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在史博館舉行,本期內文刊出現場報導。
藝術熱新聞 | |
007 | 北美館舉辦「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大展 |
黃土水130歲誕辰,太平國小博物館元年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江戶浮世之美」特展 | |
008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獲贈開創性攝影鉅藏 |
烏菲茲美術館一幅18世紀梅迪奇家族肖像畫遭自拍遊客破壞 | |
美國2026年將盛大舉辦杜象回顧展 | |
009 | 泰納早期油畫被重新發現,將於7月上拍倫敦蘇富比 |
保琳.卡皮達斯6000萬英鎊超現實主義收藏9月於倫敦舉槌 | |
義大利調降藝術品增值稅至5% | |
品牌、科技、新思維專欄 | |
010 | 關鍵(三)Point Clé III ◎陳郁秀 |
藝術龍門陣 | |
016 | 張大千的台灣藝緣(下) ◎熊宜敬 |
文物專欄 | |
018 | 拍賣史上最精采的12生肖玉珮 ◎戴忠仁 |
藝術焦點 | |
020 | 不可見的存在──希爾瑪.阿芙.克林特的靈性繪畫 ◎黃士誠 |
播客藝聞 | |
028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易卜拉欣.馬哈馬 Ibrahim Mahama/詹姆士.柯恩 James Cohan/瑪可.克魯斯 Maike Cruse/拉托亞.露比.弗拉澤 LaToya Ruby Frazier/科約.庫厄 Koyo Kouoh ◎韋怡忻 |
7月專輯 | |
030 | TERRAPHILIA 地生.天造:藝術與自然的交遇 ◎林志鴻 |
032 | 親地之情,博物館化為重塑世界觀的實驗場──縫合時空、地理與文化肌理的美學提案 ◎林純雅 |
040 | 凝視生命的跡痕,探求靈性的氣息──吉塞佩.佩諾內拓展自然與人類共存的流動邊界 ◎洪昱溱 |
042 | 謙遜地觀看,精準地拾荒──吳明益、陳聖文談自然與創作 ◎陳玟妤 |
藝術視界 | |
052 | 半世紀的藝術現場──《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側記 ◎陳玟妤 |
藝術視界 | |
058 | 浴悍火而來,不容餘燼裡溫存──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的版圖新章與開幕展「浴火雁行:悍圖社」 ◎陳玟妤 |
建築焦點 | |
062 | 以觀眾為本的營運思維,從保存文物轉向催化未來視野──V&A東館典藏庫的革命性複合式博物館體驗 ◎林盈君 |
藝術人物誌 | |
066 | 在光影與幾何的臨界,光線始終是起點──理查.萊特之繪畫、建築與時間流動的對話 ◎林盈君 |
ART HISTORY NOW | |
070 | 藝術史,定義美和權力的人性與文化──探索創造力、圖像學、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的研究之路(六) ◎陳玟妤 |
7月專輯 | |
072 | Beyond Fashion 超越時尚:在時空疊合與想像開展之際 ◎林志鴻 |
074 | 回望文物風華的當代之眼──羅浮宮首度舉辦時尚展「高級訂製服之藝」 ◎林純雅 |
082 | 糅合藝術、科技與哲思的靈性雕塑──艾瑞斯.凡.赫本,未來文明的織夢者 ◎洪昱溱 |
綠與野專欄 | |
086 | 當「決定的瞬間」已成尋常,看台灣後紀實攝影時代的藝術性 ◎古碧玲 |
見隙專欄 | |
090 | 探尋靈魂的歸屬,承載生命的重量── to carry,我在沙迦的熱、孤獨與文化洗禮 ◎蔣惠亭 |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應用 | |
094 | 百年工夫茶風華再現── 朱泥壺、若琛杯、玉書碨、紅泥爐,當紅收藏! ◎ 池宗憲 |
建築觀點 | |
096 | 奧地利解構主義建築師沃爾夫.迪.普里克斯 ◎黃健敏 |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 |
098 | 藝術擁有無法替代的力量,直島新美術館揭幕 |
099 | 聲波的偏移,水上漂浮的瞬間交響──布西耶─穆然諾的沉浸式裝置〈clinamen〉 |
100 | 景框合院,從容幽謐之所 |
101 | 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於迪里耶打造阿薩恩─米斯克遺產博物館 |
創意萬象 ◎林志鴻 | |
102 | 由蔚藍啟航,海洋未來式:海洋、氣候與永續未來/沉浸之境,重構當代衛浴空間的藝術語言 |
103 | 葉影婆娑,香息織夢/ 錫釉陶藝的美學新篇 |
104 | 淬煉時光的密語,卡地亞之化形藝境/化時光銅鏽為未來遺跡,丹尼爾.阿爾軒的微物之旅 |
105 | 幻彩花徑,印花之森:Marimekko盡展花卉百態 |
藝想創見 | |
106 | 還原自然的尺度,與世界共感的視覺敘事──珍妮佛.奧斯本的仙女溪守護行動紀實 ◎林志鴻 |
文化永續,美的再現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親生命性》(Biophilia)中指出,人類並非孤立於萬物之外的存在,而是與所有生命形式共享深層的感知連結。在氣候、生態失衡的當下,這種原始的親近之情或許提供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定位的契機─我們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於萬物互聯中共享相同的脈動。這也正是當代思想與實踐所面臨的共同轉向: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走向更為謙卑的共生觀。
真正的「智人」(Homo sapiens),不只是技術的創造者或資訊的聚合者,更是擁有生態知識、生態情感與生態智慧的存在。唯有當人類意識到自身與自然界從非分立的兩端,而是彼此連結、共生共存的整體,才能真正迎向當代生態網絡的「綠色文藝復興」。在這場生態美學的轉向中,美術館的典藏不再只是藝術史的靜態標本,而是活躍於當代環境意識與文化永續思維中的參與者,7月專輯「地生.天造:藝術與自然的交遇」藉由馬德里泰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典藏策展視角,提出深具倫理關懷與宇宙政治想像的「親地之情」(Terra + Philia)觀點,深刻反思當代生態議題,織就一幅超越人類中心視角、通往多元共存之境的感知地圖。
從《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等非虛構書寫,到《複眼人》、《苦雨之地》、《海風酒店》等小說創作,吳明益以文字建構出人文與自然議題錯綜交織、現實與魔幻互滲共構的敘事宇宙。藝術家陳聖文結合刺繡、編織、於山林或海岸拾得的廢棄物,試圖譜寫出一部屬於台灣的物種圖鑑。或許是因共讀著自然這本大書,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各自領域努力的兩位創作者,於創作的領地悄然交會,從彼此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在《海風酒店》延伸繪本《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出版之際,《藝術收藏+設計》邀請兩人展開對談,暢談自然與創作的探索與豐收。
在當代時尚設計的語境中,服裝早已超越了覆體蔽形的基本功能,化為對生命感知、意識流動、文化演化與藝術精神的深層回應。對時尚設計師而言,美,是介於直觀感受與歷史文明之間不斷翻湧的感性流域,而藝術擁有持續轉化的能量,銜接昨日與明日,讓當下成為創造未來的媒介。「超越時尚」專輯據此檢視他們如何以創意靈感勾勒時代的樣貌。
瑞典藝術家希爾瑪.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 1862-1944)深受神祕主義、祕教思想及唯靈論吸引,積極參與降神會等活動。這些經歷促使她發展出與學院派截然不同的抽象表現形式,藉以探討「不可見的存在」。她所關注的這種「不可見」,不僅與精神世界相關,也與當時許多科學發明所揭示的新視野相互呼應。
V&A東館典藏庫是結合博物館和儲藏空間的創新實驗,也重新定義了公眾與文化遺產的互動模式。作為全球首座將典藏、研究、修復、教育與展示融為一體的文化機構,東館典藏庫擁有1萬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容納超過25萬件物件、35萬冊書籍和1000份檔案,從中世紀木雕到當代街頭服飾、經典包浩斯設計產品到珍稀的絕版漫畫書,都在裸露的鋼架與玻璃地板的穿透性設計中,展開一場解構博物館權威性的民主化運動。
2025年6月7日,適逢《藝術家》雜誌50週年,由廖仁義策畫,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藝術家雜誌社共同辦理的「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在史博館舉行,本期內文刊出現場報導。
藝術熱新聞 | |
007 | 北美館舉辦「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大展 |
黃土水130歲誕辰,太平國小博物館元年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江戶浮世之美」特展 | |
008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獲贈開創性攝影鉅藏 |
烏菲茲美術館一幅18世紀梅迪奇家族肖像畫遭自拍遊客破壞 | |
美國2026年將盛大舉辦杜象回顧展 | |
009 | 泰納早期油畫被重新發現,將於7月上拍倫敦蘇富比 |
保琳.卡皮達斯6000萬英鎊超現實主義收藏9月於倫敦舉槌 | |
義大利調降藝術品增值稅至5% | |
品牌、科技、新思維專欄 | |
010 | 關鍵(三)Point Clé III ◎陳郁秀 |
藝術龍門陣 | |
016 | 張大千的台灣藝緣(下) ◎熊宜敬 |
文物專欄 | |
018 | 拍賣史上最精采的12生肖玉珮 ◎戴忠仁 |
藝術焦點 | |
020 | 不可見的存在──希爾瑪.阿芙.克林特的靈性繪畫 ◎黃士誠 |
播客藝聞 | |
028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易卜拉欣.馬哈馬 Ibrahim Mahama/詹姆士.柯恩 James Cohan/瑪可.克魯斯 Maike Cruse/拉托亞.露比.弗拉澤 LaToya Ruby Frazier/科約.庫厄 Koyo Kouoh ◎韋怡忻 |
7月專輯 | |
030 | TERRAPHILIA 地生.天造:藝術與自然的交遇 ◎林志鴻 |
032 | 親地之情,博物館化為重塑世界觀的實驗場──縫合時空、地理與文化肌理的美學提案 ◎林純雅 |
040 | 凝視生命的跡痕,探求靈性的氣息──吉塞佩.佩諾內拓展自然與人類共存的流動邊界 ◎洪昱溱 |
042 | 謙遜地觀看,精準地拾荒──吳明益、陳聖文談自然與創作 ◎陳玟妤 |
藝術視界 | |
052 | 半世紀的藝術現場──《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側記 ◎陳玟妤 |
藝術視界 | |
058 | 浴悍火而來,不容餘燼裡溫存──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的版圖新章與開幕展「浴火雁行:悍圖社」 ◎陳玟妤 |
建築焦點 | |
062 | 以觀眾為本的營運思維,從保存文物轉向催化未來視野──V&A東館典藏庫的革命性複合式博物館體驗 ◎林盈君 |
藝術人物誌 | |
066 | 在光影與幾何的臨界,光線始終是起點──理查.萊特之繪畫、建築與時間流動的對話 ◎林盈君 |
ART HISTORY NOW | |
070 | 藝術史,定義美和權力的人性與文化──探索創造力、圖像學、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的研究之路(六) ◎陳玟妤 |
7月專輯 | |
072 | Beyond Fashion 超越時尚:在時空疊合與想像開展之際 ◎林志鴻 |
074 | 回望文物風華的當代之眼──羅浮宮首度舉辦時尚展「高級訂製服之藝」 ◎林純雅 |
082 | 糅合藝術、科技與哲思的靈性雕塑──艾瑞斯.凡.赫本,未來文明的織夢者 ◎洪昱溱 |
綠與野專欄 | |
086 | 當「決定的瞬間」已成尋常,看台灣後紀實攝影時代的藝術性 ◎古碧玲 |
見隙專欄 | |
090 | 探尋靈魂的歸屬,承載生命的重量── to carry,我在沙迦的熱、孤獨與文化洗禮 ◎蔣惠亭 |
茶器與茶葉的多元應用 | |
094 | 百年工夫茶風華再現── 朱泥壺、若琛杯、玉書碨、紅泥爐,當紅收藏! ◎ 池宗憲 |
建築觀點 | |
096 | 奧地利解構主義建築師沃爾夫.迪.普里克斯 ◎黃健敏 |
建築與空間設計巡禮 ◎Jade Hong | |
098 | 藝術擁有無法替代的力量,直島新美術館揭幕 |
099 | 聲波的偏移,水上漂浮的瞬間交響──布西耶─穆然諾的沉浸式裝置〈clinamen〉 |
100 | 景框合院,從容幽謐之所 |
101 | 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於迪里耶打造阿薩恩─米斯克遺產博物館 |
創意萬象 ◎林志鴻 | |
102 | 由蔚藍啟航,海洋未來式:海洋、氣候與永續未來/沉浸之境,重構當代衛浴空間的藝術語言 |
103 | 葉影婆娑,香息織夢/ 錫釉陶藝的美學新篇 |
104 | 淬煉時光的密語,卡地亞之化形藝境/化時光銅鏽為未來遺跡,丹尼爾.阿爾軒的微物之旅 |
105 | 幻彩花徑,印花之森:Marimekko盡展花卉百態 |
藝想創見 | |
106 | 還原自然的尺度,與世界共感的視覺敘事──珍妮佛.奧斯本的仙女溪守護行動紀實 ◎林志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