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50/60年代的台灣歡笑:談劉興欽漫畫
童心・鄉情—劉興欽88回顧展
國立國父紀念館 博愛藝廊/2021年1月15日~31日
漫畫,對許多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回憶。或許,是因為那圖像陪伴著她∕他度過童年;也可能,漫畫是她∕他用來認識世界的方式。
對21世紀的台灣青少年來說,日本漫畫《鬼滅之刃》、《航海王》、《JOJO冒險野郎》可能是成長過程中,一路相隨的圖像與故事。對80、90年代的台灣青少年而言,日漫《七龍珠》、《城巿獵人》、《灌籃高手》是風靡全班全校不得不討論的下課話題,當然也留了一點空間給台灣漫畫:敖幼祥《烏龍院》、鄭問《阿鼻劍》、林政德《YOUNG GUNS》等等作品,讓年輕讀者在日常校園生活及二次元世界裡,找到一個讀書之外,可以喘息及呼吸的隱密空間。
2019年1月14日,台灣漫畫基地開幕,老中青漫畫家合體。
台灣漫畫的啟蒙時代
那50、60年代的台灣呢?那是台灣政治,從積極備戰預備反攻大陸,到正常防衛狀態的時代;台灣經濟由農業轉向工業,民生狀況逐漸改善;台灣人口逐漸成長,1960年是台灣人口首次突破千萬,相隨而來的兩件事,都有點意思: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成立開台,及1968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在這個經濟、民生、人口、教育的背景下,台灣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開始成了這一世代的成長記憶。台灣漫畫也開始了第一個黃金時代:葉宏甲《諸葛四郎》,及劉興欽《阿三哥與大嬸婆》、《阿金與機器人》,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最有名的作品;以及這年代的諸多漫畫創作者:牛哥《牛伯伯打游擊》、陳定國《花小妹》、陳海虹《小俠龍捲風》、童叟《破棉襖》、黃鶯《地球先鋒號》、山巴《三八小姐》⋯⋯等名家。台灣50、60年代出生的四、五年級同學,約莫是在這些台灣漫畫的薰陶下成長。不過很可惜的是,1968年政府公佈「國立編譯館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劉興欽也在1970年左右轉往發明發展,停止了漫畫創作,台灣漫畫的第一波黃金期於焉結束。
當漫畫成為時代的記憶
劉興欽的漫畫創作路挺特別。1954年,他在台北巿永樂國小任職美術老師時,因為連環漫畫的流行造成小學生對上山求仙的誤解,為了導正小學生的風氣,他以毒攻毒的創作了一篇16頁的漫畫《尋仙記》,開始了其漫畫創作生涯。在國小教職外,他開始為眾家兒童雜誌投稿:《學友》、《新朋友》、《模範少年》,及《小學生畫刊》;漫畫稿酬很快地多過其教職薪水。
劉興欽《阿三哥與大嬸婆》,可以算是台灣50、60年代的風俗誌,劉興欽以自己與母親做為漫畫角色,讓鄉下人進城巿、生活習慣差異,成為漫畫中的趣味所在,也承接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逛大觀園的人物刻畫。
而他筆下的人物、場景、生活、風俗,約莫是可以供我們懷念當時的成長記憶,甚至是後人的考察對照。半個世紀後,台灣圖像小說作者小莊創作了《80年代事件簿》,回憶記敘了其青春成長,從李小龍電影到《星際大戰》,從錄音帶、Walkman到CD、LD,台灣的80年代也在作者的霹靂舞英姿及漫畫筆下重現。這兩個世代,50、60及80、90也約莫是台灣漫畫史上,兩個值得記憶整理的創作高峰期。
男孩與機器人的科幻夢想
《阿金與機器人》,則是劉興欽的國小老師使命與科學發明家雙重角色混合下的漫畫創作:阿金是個聰明善良的小學生,相信科學萬能;發明機器人的老科學家,在臨死前將機器人送給阿金,希望阿金能跟機器人一塊為人類做出貢獻。這個作品,符合了60年代社會對科學、未來、機器人的想像。同時間在日本,手塚治虫也創作了《Astro Boy 原子小金剛》。
日本手塚治虫創作了「原子小金剛」,劉興欽則創造了台灣第一個「機器人」。
80年代的漫畫家阿推,亦在其漫畫《九命人》、《八力入》構築其科幻宇宙;同時期出道,對劉興欽頗為推崇的麥人杰,則在2020年繼續其漫畫創作《鐵男孩》。男孩與機器人,半個世紀的科幻夢想,就這麼一路以漫畫延續承接。
麥人杰的《鐵男孩》也承繼了男孩與機器人的科幻想像。
劉興欽筆下的人物各式各樣,但幾乎沒有純粹的反派角色,他的主角多是善良性格,用鄉下人的質樸,或具有童心的小智慧解決遇到的問題;反派角色或貪小便宜或好吃懶做,總是無法成為無惡不作的壞蛋。放到世界漫畫版圖上,倒與比利時漫畫作者艾爾吉Herge的《丁丁歷險記》一樣,有著異曲同工的閱讀「笑」果。
台灣的漫畫國寶劉興欽和比利時的《丁丁歷險記》是個有趣的對照組。
把漫畫做為文化指標
拿漫畫當做文化指標來看待:一個國家如何面對其前輩漫畫作者,一本經典漫畫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民族的閱讀記憶,國家美術館是否認真策劃展示這些前輩的漫畫作品;這幾項,可以當做一個數據驗證。
當法國羅浮宮開始邀約全世界的漫畫作者合作,每年推出一本「BD Louvre當羅浮宮遇上漫畫」,台灣作者群也在2015年以《羅浮七夢》參與了這項計畫。2019年5月,英國大英博物館推出了「日本漫畫展 The Citi exhibition Manga」;更不要提早已將漫畫當成國家名片的日本,漫畫個展、群展,與美術館的合作策展,早已是常態。
法國羅浮宮連結全球漫畫家推出「BD Louvre當羅浮宮遇上漫畫」出版計畫。
2018年,鄭問「千年一問—故宮大展」在故宮博物院的展出,算是台灣漫畫界跨出的一大步;但在藝術界引起的雜音,及作者過世後的遲來尊榮,總讓人有許多遺憾。
謝謝人間漫畫國寶
2021年1月,「童心・鄉情—劉興欽88回顧展」在國父紀念館的展覽,或許是個很好的起點。對於一個曾在50、60年代留下這些動人創作的漫畫前輩,值得我們給予其應當的掌聲,並以更高的規格策劃展出其作品。
每個國家,每個年代,都會有著原創漫畫與其相呼應。台灣漫畫家劉興欽的漫畫角色,亳無疑問地能讓四、五年級的同學,可以重返童年、開心微笑。比如筆者兒時的國小課本,上面畫的最多的應是劉興欽的「機器人」,這也是幾十年後筆者唯一能畫出的漫畫角色。
謝謝「人間漫畫國寶」劉興欽。
劉興欽 台車 2000 彩墨 47×6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