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克走向抽象化的關鍵創作
畫架之外:傑克森.帕洛克的〈壁畫〉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20年10月3日~2021年9月19日
美國現代藝術史上最受矚目的代表畫家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於1940年代在紐約藝壇嶄露頭角,受到重視與推崇的他在往後十年穩居主流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鋒地位。1940年代是他創作風格轉型期,從源自神話圖騰和超現實想像的具象描摹線條,逐步走向更為抽象化的表現方式。他持續深掘潛意識的自動技法,筆觸手勢愈發自由揮灑,往後著名的滴畫技法(dripping)即在此時首度出現,其中又以完成於1943年的〈壁畫〉尤為關鍵,該作展現出強烈的視覺韻律與飽滿的動勢,近期研究除了發現帕洛克均質(allover)的構圖已然成形,更對他創作過程與初期的滴灑手法有新的了解。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現正推出當地藝壇期待已久的巡迴特展「畫架之外:傑克森.帕洛克的〈壁畫〉」,是〈壁畫〉繼1998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後,時隔廿多年再度回到藝術家最初的創作地。〈壁畫〉是帕洛克創作生涯中所作的最大尺幅作品,其創作背景係因本世紀藝術畫廊(Art of This Century)創辦人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希望在她曼哈頓東61街的住處展示美國當代藝術的代表大作,於是在1943年7月委任帕洛克繪製〈壁畫〉。該畫在同年年底完成,佳評如潮,整體畫面透過斟酌布局的筆觸線條、點狀筆法與滴灑、塗抹技巧,以帶有些許具象造形與類似書法線條痕跡的層疊影像鋪陳出抽象化的構圖。
傑克森.帕洛克 壁畫 1943 酪蛋白、油彩畫布 242.9×603.9cm 愛荷華大學斯坦利美術館藏
本世紀藝術畫廊
〈壁畫〉的委任人佩姬.古根漢可說是帕洛克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經紀人,給予他許多公開展覽的機會,並為他帶來許多創作發展的機緣。1940年代,本是藝術收藏家的佩姬.古根漢結識許多來自歐洲的流亡藝術家,她於1942年10月20日在曼哈頓西57街30號創立本世紀藝術畫廊,起初多展出歐洲現代風格作品,但同時也希望延攬美國當代藝術家,發掘新一代的美國風格,期許畫廊能成為「新思潮的研究實驗室」。本世紀藝術畫廊執行長霍華德.普策爾(Howard Putzel)在這樣的理念下,向佩姬.古根漢推薦了其自身相當欣賞的帕洛克,於是帕洛克自1943年4月起參加該畫廊的聯展;同年7月,在杜象(Marcel Duchamp)、馬塔(Roberto Matta)與史威尼(James Johnson Sweeney)等好友的大力推薦下,佩姬.古根漢決定於11月舉辦帕洛克的首次個展,也是畫廊第一次為美國藝術家舉行個展,於此同時,她訂下了〈壁畫〉委任創作。
傑克森.帕洛克在《時尚》雜誌工作室裡與〈壁畫〉合影,約攝於1947年。
與本世紀藝術畫廊的合作對帕洛克而言至關重要,係由於畫廊在1943年7月與他簽下一年合約,每月150美元的固定收入成為他穩定生活與創作的重要助力。1940年代初期,帕洛克在李.克拉絲娜(Lee Krasner)引介下參與聯邦政府藝術計畫,但隨著計畫在1943年1月結束,他轉而在各處打零工以維持生活所需,例如同年5月他便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前身的非具象繪畫博物館(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裡做清潔工作和幫忙掛畫。如今,這份來自畫廊的固定收入讓帕洛克得以全職創作,展覽與收藏機會增多,生活全然改觀。1945年他和李.克拉絲娜結婚後,從曼哈頓搬到長島的東漢普頓,持續創作出經典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