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的色彩
前輩畫家眼中的台灣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2022年2月2日~6月5日
台灣的色彩是什麼呢?翠綠山脈、潺潺流水,或是晨曦、日午,黃昏以及夕照,甚而說是春夏秋冬四季,季節變化多端,色彩豐富;但是,色彩也因為人的感受或者喜好而有不同表現方式。色彩不只是一種生理觀看的感受,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尋找台灣的色彩」特展以作品描繪的地區來進行分類及展示,透過「文明的曙光與野生的自然」和「傳統到近代的容顏」兩個展區,從人文、歷史、地理特徵的角度觀看台灣。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團隊所製作的動態展品
透過科技與人文藝術的整合,本次展覽亦展出由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團隊製作關於「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為題的動態展品影片,以前輩畫家作品構成一個詩意世界,帶領觀眾進入其中。展場亦另設特別展區,展出由郭雪湖基金會製作的〈望鄉三態〉VR及〈三彩船之夢〉動畫,向觀眾展示郭雪湖藝術生命的內在面貌。「尋找台灣的色彩」不只是這些畫家們在探索台灣美感的感受歷程,同時也是我們透過這些前輩畫家們眼睛所感受對象的呈現,藉由前輩畫家的眼睛,讓我們來看到那變動歷程中的色彩美感。
由郭雪湖基金會製作〈望鄉三態〉VR
野生的自然與文明的曙光
1875年,鑒於台北平原逐漸開闢及人口增長的關係,沈葆楨奏請清庭於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地區設立台北府,興建台北城。府治設於艋舺,台灣的政治中心自此從台灣府城(即台南)轉移至台北;「台北」一詞亦從泛指「台灣北部地區」的意思定義為現今台北市的周遭範圍。從萬華順著淡水河,往海邊行,淡水依山傍海的天然環境便映入眼簾。淡水河、觀音山、岸邊的房屋……,這片自18世紀以來已成為藝術家與文人詩文吟詠題材的景色,其如詩如畫般的風景,多次被畫進藝術家的作品中。觀音山對側的大屯山與陽明山毗鄰,山勢蜿蜒自北向東,便可到達以多變的山形、朝向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景觀為特徵的花東地區。龜山島、太魯閣峽、蘭嶼等以其獨特環境及人文景觀散發著不一的魅力,為藝術家提供了不同於淡水風貌的寫生題材。
林玉山 龜山遙望 1995 彩墨、紙本 69.1×97.7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動態展品呈現自然與人文景觀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與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合作,製作以前輩藝術家筆下自然及人文景觀為內容的動態展品影片,展出藝術家包括: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廖繼春、林玉山、楊三郎、郭雪湖、馬白水、林之助等人的作品。從動態展品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藝術家如何從生命中感受及體驗到大自然與其豐富的色彩,亦可透過他們留下無數的作品中,重新認識台灣,細細體驗到人與土地、對象、歷史、文化之間的豐富內涵。
傳統到近代的容貌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八景」全民票選活動,中、南部著名景色如壽山、阿里山、日月潭、旗山等均入選;日月潭、阿里山及壽山等更被審查委員選為台灣八景,新高山(今玉山)則與台灣神社選為地位更特殊的「別格」。台灣島嶼中映遍佈高山,山脈縱貫全島,地勢高聳,又有天然內陸湖泊藏於層層山巒中。華麗的高山雲海、古典又神聖的林木、壯麗攝人的山脈,這些屬自然的陽光山海吸引了藝術家的注視及喜愛,成為了可入畫的對象,台灣高山湖泊與灼熱山海的景觀圖像亦因此躍然於畫布上。
廖繼春 阿里山雲海(阿里山風景) 1955 油彩、麻布 53×65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郭雪湖作品動態呈現
郭雪湖基金會製作〈望鄉三態〉VR,精選三幅郭雪湖筆下的作品,包含〈赤崁樓〉、〈三彩船〉以及〈南街殷賑〉。當中〈南街殷賑〉以視覺影像將觀賞者五感與身體的移動透過科技結合,從中體驗上世紀台北大稻埕的繁榮街景,舉凡廟會、小販、商家、傳統小吃等熱鬧喧嘩到郭雪湖寧靜的畫室,皆藉由追憶而浮現於觀者的眼前。〈三彩船之夢〉則是郭雪湖之子郭松年先生,從其父口述幼年經驗及長年隨侍父親在側的觀察,重現郭雪湖幼年對於藝術的執著、慈母的親情支持及晚年覊旅異鄉的望鄉之情。動畫集親情與回憶的真實故事於一,動人心弦。
郭雪湖〈望鄉三態〉VR、〈三彩船之夢〉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