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說
侯忠穎創作個展
臺南市美術館1館/2022年6月24日~7月24日
本次於南美館「摹仿說」個展中,藝術家侯忠穎以手為一個出發點與隱喻,在人與世界之可能關係的主題上,連接著傳統圖像之生產與當代影像技術之間的關係,並勾勒一個更龐大的,延伸觸及到跨域思索與藝術認知之轉換的可能性。
侯忠穎 莫比斯環-龍騰虎躍 壓克力顏料、木板、環氧樹脂 240×120cm
具體來說,「摹仿說」透過以下三個主題來進行︰(1)框畫系列作品︰從西方工藝與藝術之當代關係,探索社會、藝術與觀看之框架的問題;(2)無相計畫︰侯忠穎與數學家黃彥彰、CACV Lab計算分析與認知視覺實驗室與ROSO 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相互合作,探索繪畫之生產過程中,藝術之主體的位置,以及人與AI間互為生成的關係;(3)特效藥︰思考當代擬真圖像、訊息與繪畫的關聯。從這三個主題出發,更細膩地延伸到許多相關的藝術問題,包含繪畫形式、類比與數位、工藝與藝術、框架、體制、信仰,幻象與真實等等問題。
侯忠穎 莫比斯環-龍騰虎躍 壓克力顏料、木板、環氧樹脂 240×120cm(局部)
「摹仿說」之議題,一方面與藝術家侯忠穎隱含於個人生命經驗與潛藏於寫實之表面下的創作意識有關;但另一方面,卻與現當代藝術認識模式之轉換有關,涉及當代藝術哲學的思考。職是之故,或許我們必須繞道遠行於美學的曲道,另一種觀看的模式與態度,迂迴地靠近,與自身的觀看還有再現的架構保持距離,方能發現侯忠穎「摹仿說」之全貌,及其所揭示的藝術問題。
侯忠穎 框畫-繁花虛空 2021 油彩、木板 127×101cm
從人類摹仿的本能,以及手所帶來的創造與技術問題開始,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與推動進展的關鍵動力。然而,歷經時代更迭與自我進化,技術已有不同的面貌,或可名之為語言、媒體或符號等等。作為藝術條件之一,它既塑造也改變了人的觀看,並且同時成為美學思考的問題。然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或許不單單是媒介本身的問題,而是藝術認識模式是否由此開始滑移與轉變的問題,就如同「摹仿說」不僅僅展示繪畫的「所見」主題,同時也從「可見」之處,揭示其可見的條件。
侯忠穎 虛無的標靶 2021 油彩、木板 122×122cm
整體而言,「摹仿說」可能將觀眾帶入到一個由繪畫、擬像、影像、技術等諸多與當代資訊傳播與科技生活連結的概念之中,使得看似單純的繪畫突然地向我們炸裂開來,反映了從當代藝術的內部與藝術認識框架所發展出來的質變結果,不斷挑戰著我們過去的理解,以及是否存在著一種新的繪畫之形態,及其如何可能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