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台北市立美術館/2024年10月12日~2025年2月2日
整理/曾筱如 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2024年11月594期)
「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景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10月中推出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匯集五十一位藝術家的一百四十六件作品,並依循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劃分為五大主題:「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續開展|多貌」,呈現膠彩畫在台灣落地化之後的各種樣貌。
鄉原古統 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 1920 膠彩紙本 21.7×18.7cm×12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郭雪湖 圓山附近 1928 膠彩絹本 94.5×188cm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展名「喧囂的孤獨」概括膠彩畫在台灣發展過程中具有順逆起伏的賡續和開展,包含回顧名稱幾經流變的歷史:日治時期稱為「東洋畫」或「日本畫」、1946年後以「國畫」為名棲居於展覽體系,隨後在正統國畫之爭促使林之助以「膠彩畫」定名,試圖調和藝術與政治現實的兩難。膠彩畫以清雅絢麗的風格著稱,主要使用紙本或絹本做為基底材,透過動物膠調和礦物質顏料與天然材質,如水干、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也會加入金屬箔。膠彩畫的創作工序嚴謹,通常需要歷經構思、寫生、下繪、轉寫、賦色等步驟,配合膠料乾燥的時間賦予其獨有的時間層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林之助的六件作品,反映他在突破畫種傳統的企圖下做出的嘗試,例如具現代性實驗特質的〈暮紅〉,以及1976年捨棄抽象化的造形,重回一貫堅持的寫生精神的〈曇花〉,顯示他廣納東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及技法,以及為作品另闢新貌的風格表現。
林之助 暮紅 1963 膠彩紙本 44.7×49.4cm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林之助 曇花 1976 膠彩絹本 32×41cm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