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童年:危機年代下的藝術創作(1930)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2018年4月13日~7月9日
撰文╱鄭安齊(藝術家2018年6月517期)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近期的研究計畫暨展覽「新石器時代的童年」,以1930年代前後的藝術創作為主軸,關注當時的藝術家如何對應各種危機,如大蕭條、通貨膨脹、極端化的法西斯政治、受到工業化影響的感知等。
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與湯姆.霍勒(Tom Holert)採用的展名「新石器時代的童年」出自藝術史家卡爾.愛因斯坦(Carl Einstein)對漢斯.阿爾普(Hans Arp)作品中圖象元素的解讀,愛因斯坦是威瑪時期極早開始著墨在前衛藝術方面的藝術史家。1930年代時期伴隨著現代性的陰暗面,不確定性、孤立與危機感彌漫於整個社會中,這促使當時的人們開始往西元前的歷史尋找可能的解方。一如史前時期,「童年」亦具有類似的形象上的暗示――初始的、具生命力的、未有既定型態的。
這次的展場設計,在主要的空間中有一架高的走廊貫穿,並切分為數個子題區域,分別是「歷史不可能的擴張」、「S/O作用」、「藝術作品」、「對抗與逃逸線」。內容則從經濟危機、對歐洲的殖民擴張之反省以及探問二元論(主體╱客體、自然╱文明、男性╱女性等)的崩潰等角度切入。觀眾能隨著愛因斯坦的眼光,進而理解出自1920至1940年代之間的一百八十餘件作品及六百餘件文獻。
「新石器時代的童年」展場一景 ©Laura Fiorio-H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