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安.裘娜斯的藝術與觀看方式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裘安.裘娜斯回顧展」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2018年3月14日~8月5日
撰文/戴映萱(藝術家2018年6月517期)
表演者將自身身體看作媒介:一個讓訊息穿越的媒介。——裘安.裘娜斯(Joan Jonas)
即使以行為表演先驅之名享譽國際,美國藝術家裘安.裘娜斯的作品結合表演、舞蹈、錄像、裝置、雕塑與繪畫,從未完全符合某一藝術形式,如此破除藝術類型疆界的創作已超過五十年,至今仍未停斷。1936年出生的裘娜斯來自紐約,她曾分別於麻省曼荷蓮學院、波士頓美術館附設學院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研習雕塑、素描、現代詩與藝術史,並曾向世界知名舞蹈工作者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與編舞家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習舞。以雕塑創作踏入藝術世界的裘娜斯,在捏塑過程中看到雕塑的另一可能性,進而開發她日後的創作關鍵,在作品中投入身體維度與女性意識的實驗精神。不同文化與傳統亦是裘娜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並運用如鏡子、面具等道具,創作出一場場儀式般卻又反映當代生活的創作。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於今年春天推出裘娜斯回顧展,追溯至藝術家於1960年代製作的戶外表演,以至近年反映時間交疊與後現代文化的多媒材裝置。其中,裘娜斯在2015年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復活〉首次來到倫敦,在展覽中與其他早期錄像如〈風〉並肩展出。這件裝置以冰島作家拉克斯內斯(Halldór Laxness)著作《冰河底層》為發想文本,反映極為當代的生活日常,不僅將全球暖化與網路世代現象連結在一起,更對照出後現代生命的無常感。展覽同時與年度計畫「泰德現場展演:十天六夜」結合,自3月開始連續十天演出裘娜斯的經典作品,包含改編舊作而成的新作〈延遲、延遲〉和〈鏡子作品之二〉,藝術家本人參與了兩件作品演出,其他則由她帶領一群年輕表演者,重新回溯她過去不同時期的創作。
即使以行為表演先驅之名享譽國際,美國藝術家裘安.裘娜斯的作品結合表演、舞蹈、錄像、裝置、雕塑與繪畫,從未完全符合某一藝術形式,如此破除藝術類型疆界的創作已超過五十年,至今仍未停斷。1936年出生的裘娜斯來自紐約,她曾分別於麻省曼荷蓮學院、波士頓美術館附設學院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研習雕塑、素描、現代詩與藝術史,並曾向世界知名舞蹈工作者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與編舞家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習舞。以雕塑創作踏入藝術世界的裘娜斯,在捏塑過程中看到雕塑的另一可能性,進而開發她日後的創作關鍵,在作品中投入身體維度與女性意識的實驗精神。不同文化與傳統亦是裘娜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並運用如鏡子、面具等道具,創作出一場場儀式般卻又反映當代生活的創作。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於今年春天推出裘娜斯回顧展,追溯至藝術家於1960年代製作的戶外表演,以至近年反映時間交疊與後現代文化的多媒材裝置。其中,裘娜斯在2015年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復活〉首次來到倫敦,在展覽中與其他早期錄像如〈風〉並肩展出。這件裝置以冰島作家拉克斯內斯(Halldór Laxness)著作《冰河底層》為發想文本,反映極為當代的生活日常,不僅將全球暖化與網路世代現象連結在一起,更對照出後現代生命的無常感。展覽同時與年度計畫「泰德現場展演:十天六夜」結合,自3月開始連續十天演出裘娜斯的經典作品,包含改編舊作而成的新作〈延遲、延遲〉和〈鏡子作品之二〉,藝術家本人參與了兩件作品演出,其他則由她帶領一群年輕表演者,重新回溯她過去不同時期的創作。
觀看裘娜斯的作品如同親臨劇場,鏡子為她最早開始使用的道具,其靈感則來自文學。鏡子具有一股融合邪惡與美麗的神祕感,對裘娜斯而言,鏡子更能夠打破空間邊界,創造多重現實。另一方面,其影射女性觀看自我的狀態,不同於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所提出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脫離男性觀看的霸權,讓女性做為自己的身體主宰。
除了女性的自主觀看,鏡子作品亦延伸至觀者的第二層觀看,如〈鏡子作品之二〉以一系列密集具低危險度的動作,加上空間的多重與延伸,帶給觀者某種凝視的緊張感,這種表演者、道具與觀者間的關係,即是裘娜斯鏡子創作中額外的趣味。
觀看的法則
「如何觀看」是裘娜斯自1960年代起的創作思考關鍵,早期戶外表演作品如〈風〉、〈瓊斯海灘作品〉、〈新斯科舍海灘舞〉、〈延遲、延遲〉和〈緩歌〉皆表現出她對表演者身體與觀看方式的探索。其中,〈風〉主要關注表演者與大自然的互相牽制,裘娜斯與一名友人在影片中扮演身穿鏡子裝的情侶,原先設定好的劇本受強風阻擾,反倒成為一齣搞笑默劇。〈延遲、延遲〉與〈緩歌〉則將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距離拉開,觀者因遠距離觀看而無法掌握整體,模糊動作與遲來聲音的訊息是藝術家刻意製造的效果。同一時間,裘娜斯亦開始以錄影機錄製表演,擴大表演的觀看疆域,成為「錄像藝術時代的表演藝術」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機蜂蜜的視覺心靈感應〉便是她首次使用錄像創作之作品,以現場直播的錄影機與監控器當作鏡像裝置,從中探討自我觀看以及空間與身體之間的潛在互動。
相對於自主觀看,裘娜斯對於「被觀看」這件事其實並非那麼自在,表演時通常蒙面或以華麗戲服著裝出場,面具因而成為她繼鏡子後最常使用的標誌性道具。在泰德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回顧展中,觀者踏入展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裘娜斯作品中出現過的所有面具,它們正如裘娜斯不同的分身,帶領觀者穿梭至每件作品的特定時空。藝術家曾表示戴著面具的她更恣意,似乎另一個自己能帶領她進入作品的世界。這些道具做為物件,本身即為文化符號,並非只是單純的作品媒材,而是整體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機具,拉著鏈條般創造一分一秒的動作,將表演完整地呈現出來。
裘安.裘娜斯創作於1970年的〈鏡子作品之二〉重現於此次回顧展,並與一年一度的「泰德現場展演:十天六夜」結合展出。 ©2018 Joan Jona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DACS, London
裘安.裘娜斯 杜松樹 1976/1994 複合裝置、幻燈片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Photo: Peter White)Image courtesy Wilkinson Gallery, London ©2018 Joan Jona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DACS, London
尺寸依場地而定(Photo: Peter White)Image courtesy Wilkinson Gallery, London ©2018 Joan Jona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DACS,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