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2018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首頁
  • 藝文消息
  • 海外

概念是什麼?

2018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威尼斯 /2018年5月26日~11月25日

撰文/方振寧(藝術家2018年7月518期)
 

為什麼要看威尼斯雙年展?

 我從2000年第一次來看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展和建築展加在一起已有十五次;也就是說,威尼斯是我造訪次數最多的城市。建築展是每屆必看,藝術展則少了幾次;看下來的心得是,威尼斯雙年展不論是藝術還是建築,基本上都以概念性的表現為主,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最普遍的形式就是以裝置呈現,這讓一般人感到難以理解,其原因就是看的少。

 中國的媒體通常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稱為世界三大雙年展之一,其實威尼斯的雙年展不是之一,而是歷史和影響力最大的雙年展。它是一場國際超級派對,一個名利場所,一個世界藝術和建築的風向指標,一個以歐美的標準而確立的藝術系統,一個突顯策展人制的藝術體制,一個觀念至上的藝壇,有著祕而不宣的遊戲規則、地緣政治和藝術混搭的地帶。只依靠大眾媒體來了解威尼斯雙年展是不夠的,一般人很難接近這一活動的核心圈;除日本之外的亞洲國家,以被西方注目的程度而言,基本上都屬弱勢,甚至連中東地區的小國巴林王國都不如。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看威尼斯雙年展呢?其實很簡單,不進行長期、細緻的考察,就不明白上述的一切,也就不清楚國際頂級藝術聚會的規模、格局和規則,常年僅抱持幻想和期待。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海報(攝影:方振寧)

怎樣的雙年展?

 據說,今年舉辦的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有來自世界各地七十一位建築師和六十五個國家展館參加。參展的數量其實沒有什麼意思,因為雙年展不是「聯合國」,而是著重參展作品的水平、傳達的訊息、關注的議題、探索空間的邊界,以及呈現作品的方式。

 這次展覽的總主題為「自由空間」,每個國家展館、參展者和團體都可以自由地針對主題的概念去發揮,而在最終評審時,策展人和評選委員會就會鎖定概念的範圍。擔任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曾經在2012年獲得建築雙年展銀獅獎的兩位愛爾蘭女建築師伊凡.法瑞爾(Yvonne Farrell)和薛莉.麥克娜瑪拉(Shelley McNamara)。每屆的總策展人人選,基本上是由威尼斯雙年展委員會決定,主席席帕羅.巴瑞塔(Paolo Baratta)顯然是關鍵人物。我們必須要認清一個現實:威尼斯雙年展是歐美人制定的規則,基本上是他們的俱樂部,亞洲只有日本是唯一例外;韓國曾於2014年獲金獅獎,當時的韓國館策展人曹敏碩(Minsuk Cho)是該屆總策展人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弟子。亞洲國家受重視的程度,甚至不如中東和非洲國家。

瑞士館內部一景。該館獲本屆最佳國家館金獅獎。(攝影:方振寧)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