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美麗意外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2018年5月23日~9月2日
亨利.卡地亞—布列松大概是無人不知的名字,尤其在攝影圈裡,「卡地亞—布列松」就像是藝術殿堂裡的高檔名牌,具有特殊地位。你也許不知道:他原本是學繪畫、喜愛超現實主義,然而,在廿四歲得到人生第一台萊卡相機後就半路出家,誤打誤撞地步上攝影之路。稍微通曉攝影的人絕對知道卡地亞—布列松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是「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概念的源頭,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創辦人之一,更是至今影響無數攝影人的大師。
若說在卡地亞—布列松之後的攝影藝術都受其影響,其實一點也不誇張。獲獎無數的他,作品無論是在其生前、生後,均舉辦過無數次的展出,並且不斷地重複出現在各式雜誌刊物與攝影書籍之中。此次,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協同巴黎亨利.卡地亞—布列松基金會策畫的「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取材於1952年出版的《決定性的瞬間》——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集之一;展覽亦如其名,即以此攝影集為規畫主軸,除了展出卡地亞—布列松早期的銀鹽攝影作品,更納入出版刊物及珍貴書信,將《決定性的瞬間》的出版製作過程抽絲剝繭,探究攝影師卡地亞—布列松、負責封面設計的藝術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法國藝術出版商特里亞德(Tériade)與美國西蒙與舒斯特(Simon Schuster)出版社等多方合作者的各項決定,是如何形塑我們對卡地亞—布列松的攝影作品認知,重新定義這部世紀攝影史上的經典攝影著作。
事實上,《決定性的瞬間》的裝幀設計與內頁排版相當大膽創新,所有的文字說明都以條列的方式,集中在書的最後部分,而佔滿11×15吋書頁版面的攝影圖象則取代了文字,掌握話語權,成為真正的主體。《決定性的瞬間》也呼應了卡地亞—布列松生涯的另一個轉捩點:他與羅伯.卡帕(Robert Capa)、大衛.西穆(David Seymour)及其他攝影師朋友們於1947年共同創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是由攝影師全權自主管理的攝影經紀公司,主張攝影師擁有作品的版權;此主張也反映在《決定性的瞬間》裡,標榜照片做為一種敘事形式,以及攝影師身為書中文字說明的作者自主性,因此卡帕稱這本書為「攝影師的《聖經》」。自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社後,卡地亞—布列松受《生活》雜誌的委託,遠走亞洲拍攝。旅外三年的生涯,成就龐大的創作量,卡地亞—布列松豐富的情感力量以紀實攝影特有的真實感與張力,完整地集大成於《決定性的瞬間》;在新聞媒體與攝影雜誌的推波助瀾下,讓他一夕成為舉世聞名的攝影奇才。卡地亞—布列松曾坦言,自己對於「報導攝影」的認知與想法可說是非常遲鈍:「我透過我同事的作品及書刊逐漸了解它(報導攝影)。事實上,我是在替他們工作時才逐漸一點一滴地學習到如何用相機去做一個報導,如何創作一個『圖片故事』(picture-story)。」
亨利.卡地亞—布列松 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 1947 收錄於《決定性的瞬間》(美國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出版,1952) (c)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