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豐采.土地頌歌
豐采.頌歌——何肇衢邀請展
中正紀念堂1展廳/2018年11月2日~2019年1月2日
何肇衢 朝陽白帆 1998 89.5×130cm
今年88高壽的知名畫家何肇衢,在客家委員會的邀請下,假國立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舉辦大型的回顧展,計展出作品一百餘件,並出版精美畫冊,是近年來頗為難得一見的藝壇盛事。
出生新竹鹿寮坑的何肇衢,是戰後成名的第一代畫家,也是全省美展與台陽美展獲獎不斷的常勝軍;作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何肇衢善用語言的優勢,透過日本出版的美術雜誌,彌補了他未能出國留學的遺憾,反而成為台灣收藏世界名畫家畫冊最多的人;也從這些美術書刊及退休後密集的美術館參觀旅行中,掌握了近代西洋美術的精髓思維,化為創作的養份。其中尤其是對立體派和野獸派的吸納,成為「以立體派抓形,以野獸派賦彩」的獨特創作類型。
何肇衢的創作,雖以自然為對象,卻不受限於自然;吸納了西洋現代藝術理論,卻不被這些理論所拘束。何肇衢的創作往往以景物的直接面對,作為創作的靈泉;但同樣的景物,經常有不同的表現,其原因即在於他的創作,往往是立基於即時的情緒與感受,化為純粹卻多彩的語彙,創造出諸多具備歷史經典意義的偉構。
何肇衢 石門水庫 1998 65×72.5cm
雖然是對景寫生,但何肇衢卻不是在畫風景;他說:我是畫畫,而不是畫風景。因為風景只是創作的動因,面對畫面時,何肇衢思考的純粹是畫面的色彩、構成。但即使如此,他對景物的探索、觀察,乃至發掘,仍是畫壇的一項傳奇。石碇因他的最早描繪而成為台灣新興的旅遊熱點;石門水庫早已馳名遐邇,但何肇衢深入其中的一個土地公廟,發現了俯覽全景的立足點,連當地的縣長都為之驚艷。去了歐洲,塞尚的故鄉,何肇衢是以包車的方式,徹徹底底地進行研究、比對、觀察、描繪。因此,景物在何肇衢的畫作中,往往展現別人無法觸及的視野與內涵,充分展現客家族群務實、深入的處世態度與精神。
何肇衢 塞尚路 1985 91×116cm
在欣賞何肇衢傑出作品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他對台灣美術教育的貢獻。早期,他主持台北師範附小(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小)的美術教室,成為全台兒童美術教學的示範觀摩據點,在此培養無數日後熱愛美術的下一代人才;也在此接待、結識了許多社會上具有影響力與重要貢獻的社會人士。例如:台灣知名文具公司雄獅文具的李阿目先生,就是因為小孩在此學習,而在何肇衢的鼓勵下,將原本作為廣告費用的經費,移為出版、推廣,因而創辦了日後影響深遠的《雄獅美術》雜誌,開展了台灣美術發展的新時代。之後的《藝術家》雜誌,也是在何肇衢的支持鼓勵下,由弟弟何政廣一手創辦,影響迄今,是華人最具規模與貢獻的藝術出版社。
作為家中長子的何肇衢,幾個弟弟都在兄長的引導下,走上藝術相關道路,也是何肇衢對台灣美術直接、間接的貢獻。藝術豐美,充實了人生,也提升了社會。
何肇衢的一生,敦厚篤實、與人為善,培養諸多熱愛藝術人才;即使退休之後,仍以畫室的授徒,維持每個月的外出寫生,歌頌土地,提振人心。何肇衢在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畫面中,為台灣社會建構了一個包容廣闊、兼融並蓄的人格典範;也是台灣在走向民主、意見紛雜的時代中,格外值得珍惜、學習的資產。
相關報導:
窗裡.窗外──淺談何肇衢的窗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