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雷托與威尼斯的藝術
倫敦白金漢宮女王美術館/2017年5月19日~11月12日
倫敦白金漢宮女王美術館從今夏到入秋舉辦一場盛大的「卡那雷托與威尼斯的藝術」特展,探索18世紀威尼斯的愉悅景象,從大運河畔聖馬可廣場的華麗與壯觀,到藝術季、戲院、戴面具的狂歡,有市集與平民日常生活的景況,也有虛構的建築想像,擺在一起,給人一種既豐富又難以抗拒的迷惑。呈列作品的藝術家以卡那雷托(Canaletto)為重頭戲,另外,還有安東尼奧.維森蒂尼(Antonio Visentini)、塞巴斯蒂亞諾.里奇(Sebastiano Ricci)、馬可.里奇(Marco Ricci)、弗朗西斯科.祖卡雷利(Francesco Zuccarelli)、羅薩爾巴.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皮埃特羅.隆吉(Pietro Longhi)、喬瓦尼.巴蒂斯塔.皮亞澤塔(Giovanni Battista Piazzetta)等,全是在威尼斯發展藝術生涯的巴洛克或洛可可風格畫家。
安東尼奧.維森蒂尼 版畫與素描集本裡的裝飾字母設計 約1750 皇家收藏信託(Royal Collection Trust)藏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領事史密斯
此次展出的畫作與繪圖都屬於英國皇家收藏,然而,這些18世紀的威尼斯畫家作品為何落到英國皇室的手裡呢?要講整個來龍去脈,必須提及一個關鍵人物,就是英國的一位銀行家——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人們管他叫「領事史密斯」(Consul Smith)。他在1700年來到義大利,最初待在英國領事設立的進口出口商與商人銀行住屋,之後跟英國領事合夥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於是起了收藏的念頭,購買16與17世紀義大利的畫作、繪圖、蝕刻畫、雕版圖,也珍藏手稿、書籍、硬幣、徽章、雕刻寶石等;除此之外,他花更多心力在投資當代威尼斯藝術家上面,資助、收藏、代理他們的作品。說來,他以收藏家與鑑賞家的美名,口耳相傳,傳到了英國的貴族圈,當他們到義大利旅遊時,會立即至其住處登門拜訪,從他身上,不僅可獲得寶貴的文化與美學知識,又因他扮演威尼斯畫家網絡的中心角色,更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畫作、繪圖等;甚至國王喬治三世得知他的收藏,於1762年向他購買大部分的藏品(以2萬英鎊成交),之後遂成為皇家收藏的核心。這次的「卡那雷托與威尼斯的藝術」展品,就是從中篩選出來的。
約瑟夫.史密斯在1744年被任命為英國駐威尼斯的領事(一直到1760年結束),擔任領事期間,他在大運河畔買下了巴爾比宮,邀請建築家安東尼奧.維森蒂尼(Antonio Visentini)為這棟屋子重新設計外觀,採用帕拉底歐風格(Palladian style),講究對稱、透視,是正式廟宇建築要求的標準,史密斯對此瘋狂不已,為此,還請畫家卡那雷托畫下威尼斯主要的帕拉底歐風格的建築物;他也有意創造新帕拉底歐(neo-Palladian)結構的「理想景觀」(veduta ideata),1746年,他委託建築師維森蒂尼,還有畫家弗朗西斯科.祖卡雷利一起製作一系列畫作,不是遵照實際建築的模樣畫的,而是用「臆想」的方式,來造就美好、奇幻、浪漫的景象。
他資助許多當代藝術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卡那雷托。從1720年代起,他擔任卡那雷托的代理人,培育他、主導他的繪畫主題與風格,也控制他的生產,使得許多貴族人士爭相購買他的畫;1730年,他委託維森蒂尼為卡那雷托的作品做一系列的蝕刻畫,因此更加廣傳;1740至1748年期間發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嚴重波及卡那雷托的市場,史密斯則安排他到英國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一直對景觀畫保有濃厚的興趣,也鼓勵其他藝術家朝這方向發展,可以這麼說:他為景觀畫注入的心血,也讓這類型的藝術成為了當時的主流。若說因他的品味,左右了18世紀威尼斯的美學走向,一點也不誇張。
壯遊、景觀、幻想
史密斯推銷藝術品,也因壯遊之故,市場才真正的打開。所謂壯遊,是在義大利旅行一段時間,這活動從1660年興盛起來,漸漸演變成歐洲上流社會的習俗。一般來說,到義大利的人大多是有階級有財富的,能支付大筆的開銷,不少例子是財力雄厚的千金小姐與監護人同行;有的則是來到了弱冠之齡,來此旅行彷如一個邁入成年的儀式;或者,有些雖出生貧賤,但找到了資助者來培育他們。其實,最多的是英國貴族與有錢有地的紳士,及北歐新教國家的富裕年輕人;他們來此,將身心靈打開,探望古典與文藝復興的文化遺產,學習歐洲貴族的禮儀、欣賞藝術作品、聽音樂,受到知性薰陶,經歷的儼然是一場文明的洗禮,有教育的意義。一直到1840年代,因大規模的鐵路交通建設,以及對新古典熱情的喪失,這傳統才逐漸式微。不過,史密斯那個時代,活躍威尼斯之際,正是壯遊的高潮。
馬可.里奇 有男像柱陽台的房子 約1726 皇家收藏信託藏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這兒,延續前提的「景觀」與「臆想」,此兩種類型也是這次展覽所呈現的。先來看看何謂「景觀」——一般是藝術家用很細膩的方式來描繪城市或街景,若不是大規模,便是出現在版畫上,人物與動物被視為次等的角色,僅點綴而已。這最初源自於16世紀的法蘭德斯畫家,他們畫有趣或激動人心的景觀,當然也可能是平凡的景象;到了17世紀,不少荷蘭畫家能畫出細節既準確又可立即辨識出來的城市與風景,景點大多是中產階級的居住區域,藉此,炫耀一下地方風光,燃起一份驕傲感,黃金時期注重光的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60至1661年的〈台夫特一景〉即是這類的畫;之後,在17世紀末,傾向都會地形的模樣,譬如根特的繪圖家利芬.庫爾(Lieven Cruyl)在羅馬與巴黎居住時,著重在景觀地形的繪製;到了18世紀,因壯遊的興盛,景觀畫變得很受歡迎,刻畫的不外乎是古羅馬廣場、大運河、威尼斯等,而這時,風格產生了演化,較具多樣性,有的以準確性為主,有的比較寫實,有的較有創意性,發自無中生有的幻想。
這時就有所謂的「臆想」、「奇想」(capriccio)或「幻想」(fantasia)畫,指的是對建築的想像,將考古廢墟與各種建築元素放在一塊兒,畫面中有時也有零星的人物、動物,大部分或整體畫面都是虛構的。這樣的幻想結合,最早發生在16世紀的義大利,常見的是大規模的壁畫與天花板裝飾,裡頭有建築場景,在在都貼近了幻覺主義(Illusionism)美學;到了17世紀之後,畫中建築物件奇幻地鋪陳,也形成了獨立的主題,受到讚歎。說來,這類畫作表現得比較自由,更能顯出藝術家們的創意,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莫過於馬可.里奇了,他的創作分四個範疇:一是高山或田園,二是鄉下猛烈的暴風雨,三是廢墟,四是村莊與庭園,觸碰到的主題多元;他的畫筆鬆散,構圖長、瘦、纖、細是他在美學的個人特色,因此,他被公認為新威尼斯景觀風格的首創者,這次展覽亦出現不少他的作品。另外,還有一名重要的畫家,叫喬瓦尼.保羅.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他是第一位把廢墟放入景觀的藝術家,也是他影響了卡那雷托,使得此風格在1740年代後得以延展下去,演變到後來,畫面的建築元素縮減到一大塊一大塊的古典雕像與遺跡,有異國風味,甚至撲朔迷離,不真實到神話般的地步。
卡那雷托
此展覽共亮出約十位藝術家,他們除了出生於義大利,屬於巴洛克與洛可可畫派之外,重要的是,各國宮廷與貴族都爭相收藏他們的作品,各個贏得國際聲譽。卡那雷托成了此展的焦點人物,他是史密斯代理的畫家中最受捧的一名,創作力之豐沛,是當時最受英國人歡迎的景觀與奇想畫家。他的全名為喬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Giovanni Antonio Canal),「Canaletto」取的是家族的姓,因屬晚輩,在後面加上了「etto」,意指小卡納爾。他的父親是職業畫家,從小在父親那兒受訓當學徒,以畫戲院景幕維生,之後到了羅馬,目睹當地景觀畫家喬瓦尼.保羅.帕尼尼的作品,大師獨特的繪畫觀念注入,從此在他藝術細胞裡翻滾,他朝地形與狂想的元素發展,不再回頭了。
雖說放進了奇想,但很長一段時間他以準確性聞名,一而再再而三將威尼斯的模樣描繪下來,總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水氣,天空、光和角度也不同,把運河、建築物與人物的多樣、多彩、多景表現得豐富極了;人物雖小,但不論是市井小民或上流社會的貴族人士,其低頭工作、談生意、駐足聊天或慶典祝賀等動作,都將這個城市的繁忙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卡那雷托 威尼斯:大運河的中段 約1734 皇家收藏信託藏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若談他整個藝術生涯,早期不同於其他畫家的習慣(在工作室完成畫作),他喜歡跑到室外,從大自然取得靈感,這時期的創作,風格最自然,藝術性較高,表現得也最好。大家對他的作品可說是垂涎欲滴的,他的畫很像當今的風景明信片一樣,人們一到威尼斯,就想買他的作品,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至於畫家自己呢?這一筆一筆畫出來的景觀,他都記在腦海裡,甚至1746年,因史密斯的推薦,他到倫敦發展,住在英國九年,這期間的創作,若一攤開來,會發現每張看起來都很像義大利的風景;也就是說,他面對英國的風景,想的卻是威尼斯,最後呈現的是想像畫。這樣一來,許多英國買家認為很有異國風味,喜愛得不得了;但也有些人蔑視這樣的作風,因此他的畫遭到批評,說他不斷地重覆,失去了變移性,很機械化,像英國藝評家喬治.韋儲(George Vertue)抨擊他是騙子,而後來的藝術史學家麥可.列維(Michael Levey)形容他這段時期的創作為「違禁品」。當然,卡那雷托不甘示弱,當時為了反駁指控,自己也舉辦一些公共畫展,來證明這些指控是子虛烏有的。到了晚期,他改變了作畫方式,回到工作室完成,也使用暗箱(camera obscura)原理來繪製大型城市景況。說到他用的顏色,有強烈的地方性,充滿了氣氛效果,多有現代感,讓不少人認為是印象派的先驅呢。
卡那雷托 威尼斯:耶穌升天節的聖馬可水道 約1733-1734 皇家收藏信託藏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羅薩爾巴.卡列拉
接下來談展覽中唯一的女畫家——羅薩爾巴.卡列拉,她以肖像畫聞名,雖說是描繪人像,但也時常處理寓言畫,用半裸、獻媚、美麗的仙子來表現,譬如「四季」、「四元素」、「四大洲」等系列,牽涉了各種「奇想」元素,展場中掛有這些誘人的作品。卡列拉出生於威尼斯的中下階層,從小得肩負養家的責任,從母親那兒學會做蕾絲的技巧,之後便自己設計、編圖案,但很快地,蕾絲市場不再流行,不得已得轉業;當時吸鼻煙的人口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講究品味,這趨勢給了她另一個工作機會。於是她開始為鼻煙盒做微型畫,因蓋子是象牙製的,她因此成為第一位在象牙上創作的畫家。
同時,她也專攻肖像,善用粉彩,在此媒材上,她有幾項特殊的才能:一是創立革新的技巧,將粉筆綁在棍桿上,延展色調,擴大了粉彩的有效與實用性,更能有自發性的揮灑;二是表現質感與圖案極好,像她常用白色粉筆拖曳,從陰暗基調上輕輕地畫過,效果就如光的跳躍,調性也變得十分微妙,體現出了蕾絲、綢緞或象牙閃閃的質感,如此,也能彈性地在畫面中重構各織物、金飾、毛料、珍珠、寶石等,豪華的物質享受盡在眼前。三是她畫人物常用半身姿態,身體稍微轉過來,頭傾斜,眼睛盯著觀眾,臉部的特徵、細緻的皮膚與溜滑的髮絲,就像柔軟的小瀑布一樣,因此,她能刻畫優柔的裝飾性內涵,同時又彰顯強大的氣勢,兩者兼備,難怪作品成為王宮貴族相爭的對象。
羅薩爾巴.卡列拉 冬 約1726 皇家收藏信託藏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她早期的花邊設計與象牙繪製經驗,讓她的創作具自由、流性與迷惑等特質,把粉彩的優點發揮到極致,此洛可可風的獨領風騷,使她贏得了「藝術圈第一位創造新風格的女性畫家」的美名,隨後,也深刻影響了許多女畫家,如蘇格蘭肖像畫家凱瑟琳.瑞德(Catherine Read)、法國微型與肖像畫家艾德雷迪.拉比列—奎亞得(Adélaïde Labille-Guiard)、法國肖像畫家伊麗莎白.路易絲.維潔.勒布朗(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等。
留下的遺產
巴洛克是一個帶領觀者飆漲情緒的派別,而洛可可是引入恬適與獻媚的風格,兩種表現沒有苦澀,全討人喜歡。從「卡那雷托與威尼斯的藝術」展覽,傳達出什麼訊息呢?18世紀的威尼斯藝術展示了輝煌與燦爛,然而若深層探討,這些畫家在景觀與奇想類型的畫有了創新,延伸多樣的演化,配合壯遊,使得藝術更商業化、國際化。關於這方面,我們看到19世紀到21世紀,有城市景觀的個人化印象與攝影技術的全景,被藝術家們不斷地創新,絕非一成不變的風景畫,譬如西班牙的馬瑞阿諾.弗裘尼(Mariano Fortuny)、拉斐爾.塞尼特(Rafael Senet)、馬丁.瑞克.奧爾特加(Martín Ricoy Ortega)、祕魯的費德里高.德.甘寶(Federico del Campo)、捷克的安東涅塔.布蘭德斯(Antonietta Brandeis)等,來自各地,最後卻去了威尼斯,專門畫當地景象,有時摻雜一些奇幻的想像。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畫威尼斯的景觀,樂此不疲,除了看到這塊市場又大又有潛力之外,全是因為早在18世紀,駐威尼斯的藝術家們幫我們開拓了蠻荒。這樣設下了一個典範,使得後來的人跟隨並繼續深探下去,值得我們向這些前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