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白不是白──論何肇衢的創作原由
豐采․頌歌──何肇衢邀請展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2019年1月9日~2月10日
2018年11月2日於中正紀念堂,由客家委員會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共同主辦的「豐采․頌歌──何肇衢邀請展」,展出台灣重量級藝術家何肇衢近150件代表油畫作品,在中正紀念堂挑高寬敞的展場空間內,從1957年臺陽美展獲獎作品至今年新作,顯現何教授不同時期風格之演變歷程。
何肇衢早中期的作品色彩強烈帶有韻律節奏的美感,近期的創作則重視直觀感受,簡潔中帶有寫意,色相少、較不強調底層質感變化,屬於雲淡風輕下的寫景描繪。當然何肇衢處理色彩有其獨到的一面,特別是白顏色的運用。何肇衢認為使用白色的靈感受到父親畫神像畫的影響,他說:「記得父親長期在畫神像的過程所得來的經驗,曾說『神像的白描部分若塗以白色,當宣紙愈舊時,白色就會顯現出來,會非常好看。』 所以我創作油畫,非常注意白顏色的運用,如何調配白色的畫面,強調重點時便用白色來突顯主題,往往效果非常好!」畫家劉文三說:「不管空間距離的遠近,或分割面的方向,他的白色均能使畫面產生和平的舒展,使緊接的分割面,在白色的仲裁中,產生浮動空氣的淡化作用。」如〈新淡水球場〉(1993) 、〈觀音山夕照〉(2014)等作品,白色遠看為畫面視覺焦點,近看又饒富細節紋理。
何肇衢 新淡水球場 1993 45×53cm
何肇衢又說:「我的塊面變化是從塞尚得來的靈感,就像我畫建築物的分割塊面就是受塞尚的影響。」他的繪畫理念也受到畢卡索 ( 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 )、勃拉克 ( Georges Braque,1882~1963 )、尼柯森 ( Ben Nicholson,1894~1982 ) 和維庸 ( Jacpues Villon,1875~1963 ) 的影響。他曾說歷經二次大戰的畫家,畫出來的畫就是不一樣。戰爭期間免不了摧毀了許多建築,後來必須重建的過程,正如同這些畫家的創作過程一樣,都是先由線條的架構開始出發,這種從無到有的「重建觀念」影響他日後的創作思維甚深,如果沒有歷經戰爭感受,很難體會與理解為什麼會畫出如此風格的繪畫。
他在1969年赴日,在國立近代美術館首次見到畢卡索的大型展覽,看到畢氏輕鬆自在且充滿自信的繪畫創作,讓他重新省視自己作品,重新提升到創作的另一層境界,讓他更能放開自我而創作。另外何肇衢的創作非常重視畫面的結構變化,他結合了立體派理性分析式架構,融入表現派的線條筆法,配合速寫佐以參考;先定型,後定色。這是以素描著眼點在創作,先以線條輪廓穩定大小位置的畫面,其他就靠平塗的塊面色彩變化來解決明暗強弱問題,構圖、塗抹、修改或破壞再創造的過程,間接輔以畫刀來處理細節部份,增強畫面空間的豐富變化。
何肇衢 淡江夕照 2000 91×116.5cm
何肇衢除了經常至國外寫生,而他在台灣,寫生的足跡早已踏遍了各大小鄉鎮,從他朗朗上口的台灣八景「淡江夕照」、「草山春曉」、「阿里雲海」、「安平落日」、「日月雙潭」、「玉山瑞雪」、「清水斷崖」、「澎湖漁火」,自然都是不能放過的美好創作景點。他創作的題材寬廣而不受限,特別是時下流行的時事與話題,像野柳的女王頭像、黃色小鴨、貓熊等,也皆會成為他入畫的題材。何肇衢真的是一步一腳印,除了到現場作畫,認為有趣的風景,就重複地去寫生,這是他以行動力來表現對自然美景讚嘆的最佳方式。
何肇衢 黃色小鴨 2013 116×91cm
對於在省展、台陽展中獲獎無數,且在台灣藝壇享有極高聲望的何肇衢來說,他總強調對繪畫創作從不自滿,覺得還是有許多地方要學習,對於創作的投入,五、六十年從來沒有星期天,也正因為這樣,現在他的創作是依循「真」與「美」的境界而沒有包袱,「生活即藝術,藝術在生活」皆在他創作過程中顯露了隨性自在與親切。
相關報導:
人生豐采.土地頌歌——何肇衢邀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