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序曲—陳建北個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9年2月9日~3月24日
撰文/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家2019年2月525期)
陳建北於2016年底在臺南駐村期間,當時在構思明清府城議題時,由於身處舊城區的氛圍中,他的兒時記憶不禁被喚醒。其中對他印象最為鮮明的,莫過於家族中的耆老,對於人丁興旺與開枝散葉所寄予的關心。
生兒育女之事,在過去的那個年代,始終被認為是妻子理所當然的責任。陳建北聽聞家中的大媽流產經驗之憾及母親談論南港外婆的一生境遇,強烈感受到當時女性所承受的壓力,絕非現代人所能想像。臺灣光復後的40年代後期和50至60年代間,人們民生醫療習慣較少進出醫院或診所就診,而當時家庭普遍多子,生產顯然是生死交關之事,但因經濟因素使然,大多數人都是由產婆所接生的。助產士的人 生故事因此深深吸引著陳建北。
聽胎心用木聽筒
「助產序曲」這個展覽,希望透過助產士—顏桂英女士及當時被她接生的婦女訪談開始,慢慢勾勒出那個時代關於生產、婦女社會處境及傳宗接代的重要性。展覽走廊盡頭觀眾可見到傳統嫁妝—生子椅,入口牆面的府城地圖標示出顏桂英女士服務的區域,也隱喻了時代的差異性。而進入展間的八部影片作品是由藝術家的探查研究,訪談助產士—顏桂英女士及被她接生的婦女之生產經驗。透過受訪者的口述,走入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生產的民間禁忌、特殊的生產經驗及子嗣傳承與女性家中地位……等等議題,形成這個展覽的主結構。
生子椅
在展間最後的徵信活動,透過一封關於孕育、生產時期的個人心情信件,傳遞情感給重要的人,反思現代人的親情疏離。「助產序曲」展覽不只是探討傳統與現代,更可反推研究日本殖民時代至清朝年代易被忽略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生產與孕育的議題探討,於陳建北與我們自身都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