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
紐約猶太博物館/2018年11月2日~2019年3月3日
撰文╱謝佩君.圖版提供╱The Jewish Museum, New York(藝術家2019年2月525期)
本次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採取傳統的編年方式,回顧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羅斯勒自1960年代至今的創作生活,卻新創「irrespective」一詞,巧妙地反諷美術館用以典範化藝術家(特別是男性)的「回顧展」機制。在「非回顧展」裡,羅斯勒與猶太美術館策展單位強調回顧「作品」,而非將藝術家偶像化。儘管仍以美術館為場域,作品對藝術與社會的詰問並不隨著時間被美術館馴化,瑪莎.羅斯勒這個名字依舊難以定義,她的作品可以是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觀念攝影(photo -conceptualism)、錄像、雕塑或裝置;羅斯勒可以是文化批評者、作家、藝術家或是反戰運動者。如同她在1991年〈錄像:迎向烏托邦的分水嶺〉一文中所提到的,藝術家並不需要讓出美術館做為戰鬥前線,重要的是在理解「誰掌控了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以及什麼樣的論述形式正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後,持續對既有的論述 機制進行擾動與破壞。
「 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展場一景
瑪莎.羅斯勒 廚房裡的符號學 1975 黑白錄像 6’30” 紐約猶太博物館藏 ©Martha Rosler
「非回顧展」位於猶太博物館一樓展間,以順時的次序編排,回顧羅斯勒的藝術生涯。萌芽於飽斥著各式社會、反戰與女性運動的、動盪的1960年代,甫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羅斯勒(而後與藝術家亞倫.瑟庫拉〔AllanSekula〕等人留在聖地牙哥執教,並共同推動新社會紀實運動),即放棄原本抽象畫家的訓練,轉而使用雜誌上的商業影像做為媒材、以攝影蒙太奇 為技術,來質疑攝影何以再現現實的手段;她將攝影作品視為現成物本身,一方面質疑當時的影像訊息生產與流通管道,另一方面也直指影像作品的雙重困境:既拒絕成為商品,又不願陷入全然非物質化的兩難。
(全文閱讀525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