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

  • 首頁
  • 藝文消息
  • 海外

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

紐約猶太博物館/2018年11月2日~2019年3月3日

撰文╱謝佩君.圖版提供╱The Jewish Museum, New York(藝術家2019年2月525期)
 
 

 本次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採取傳統的編年方式,回顧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羅斯勒自1960年代至今的創作生活,卻新創「irrespective」一詞,巧妙地反諷美術館用以典範化藝術家(特別是男性)的「回顧展」機制。在「非回顧展」裡,羅斯勒與猶太美術館策展單位強調回顧「作品」,而非將藝術家偶像化。儘管仍以美術館為場域,作品對藝術與社會的詰問並不隨著時間被美術館馴化,瑪莎.羅斯勒這個名字依舊難以定義,她的作品可以是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觀念攝影(photo -conceptualism)、錄像、雕塑或裝置;羅斯勒可以是文化批評者、作家、藝術家或是反戰運動者。如同她在1991年〈錄像:迎向烏托邦的分水嶺〉一文中所提到的,藝術家並不需要讓出美術館做為戰鬥前線,重要的是在理解「誰掌控了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以及什麼樣的論述形式正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後,持續對既有的論述 機制進行擾動與破壞。

「 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展場一景
 
 

 「非回顧展」位於猶太博物館一樓展間,以順時的次序編排,回顧羅斯勒的藝術生涯。萌芽於飽斥著各式社會、反戰與女性運動的、動盪的1960年代,甫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羅斯勒(而後與藝術家亞倫.瑟庫拉〔AllanSekula〕等人留在聖地牙哥執教,並共同推動新社會紀實運動),即放棄原本抽象畫家的訓練,轉而使用雜誌上的商業影像做為媒材、以攝影蒙太奇 為技術,來質疑攝影何以再現現實的手段;她將攝影作品視為現成物本身,一方面質疑當時的影像訊息生產與流通管道,另一方面也直指影像作品的雙重困境:既拒絕成為商品,又不願陷入全然非物質化的兩難。

瑪莎.羅斯勒 廚房裡的符號學 1975 黑白錄像 6’30” 紐約猶太博物館藏 ©Martha Rosler

 
瑪莎.羅斯勒 「美麗家居:帶戰爭進門」系列—第一夫人(派特.尼克森) 約1967-1972 攝影蒙太奇 芝加哥美術館藏 ©Martha Rosler;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itchell-Innes & Nash, New York
    (全文閱讀525期藝術家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