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藝/牆之佮

  • 首頁
  • 藝文消息
  • 台灣

以「藝牆之佮」的紀元,告別「一牆之隔」的歷史

藝/牆之佮

白石畫廊/2021年3月27日~5月16日

撰文/石瑞仁 圖版提供/白石畫廊(藝術收藏+設計2021年4月163期)
 

 本展策畫,以「藝/牆之佮」(佮音ㄍㄜˊ,字義:相合;聚合;通力合作)為主題,邀展的18位藝術家,概括了80年代以來,先後在美術館、商業畫廊、替代空間等平行系統中開疆闢土、轉進磨合、現場創製及發表藝術的中壯輩創作者。展覽旨在透過此開放性的主題,和18位藝術家相互為「異」、各顯其「強」的美學思維及藝術言語,鋪陳30年來,台灣現當代藝術的活潑氣勢和多元樣貌。


葉子奇 白茶花・京都清水燒 卵彩、油畫於亞麻布上 2020-2021
 

 1980年之前,台灣新秀藝術家的創作發表,十分仰賴官方主辦的年度競賽展,它們扮演了藝術家功成名就的臨時舞台和重要擂台,無奈的是展出機會不多、發表空間有限,且競爭激烈,門派分立對峙的現象,有如一牆一牆之隔。

 1980年代起,台灣陸續出現了專用於展示、服務藝術的正式機構和常設空間,首先是美術館時代的來臨,然後是商業畫廊的繁榮,緊接著又有替代空間的興起;這三類展場雖然屬性、功能迥異,但是共享了一個「以藝為尊」的專業概念和行事規範,就是每檔展覽開頭,提供素淨的展場、空白的牆面,「虛位以待」似地,讓進駐的藝術家做最大的發揮,讓進場的藝術品做最有力的呈現。

 對台灣的藝術創作者而言,這無疑是「新而美好」的時代來臨,藝術家發表作品,自此有了不同的目標對象與空間選擇,也可據以自主性地傳達特定的理念和訴求。「藝/牆之佮」的故事─藝術家/藝術品進駐不同類的空間、現場,可以用什麼方式遇合、相待、合奏、共鳴─從中發展出了不同的版本與策略,也共同形塑了一種多元競秀、並駕齊驅的台灣當代藝術景觀和文化氛圍。


江賢二 2020 油彩、複合媒材 590×590cm 2020
 

 做為每檔展覽的起點,「素淨的展場/空白的牆面」看似一個基本遊戲規則,其實也能發揮某些機能作用,進而提煉出衍生/象徵的意義。這可回溯至20世紀初以來的西方藝壇,強調原創力與純粹性的「現代藝術」展出場合,往往就是以「空場+白牆」來烘托展品的。

 進入21世紀,許多新建的美術館強調本身建築的形貌風格與內部空間的多元社會機能,「白盒子」式的展場設計及應用開始退潮;另一些應用老舊建物或閒置空間來操作運營的當代藝術展場,也鼓勵藝術家充分利用現場的空間和景物,就地創作並展出。「藝/牆之佮」的模式和機制,至此又有了新的挑戰,和更多樣的可能性。藝術除了有機地從「極素顏」到「超美白」的各種場域中平行發表,也開始從主/客雙方限定的磨合對話,擴大觀眾的加入參與,或延伸到現場外的網路平台和社群媒體了。(全文閱讀163期《藝術收藏+設計》)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