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陶美學突破極限
物/我─徐永旭個展
朱銘美術館/2021年5月1日~2022年8月28日
撰文/朱銘美術館.圖版提供/朱銘美術館(藝術家2021年6月553期)
十年一遇的美好邂逅,朱銘美術館繼2000年「位‧位‧位」個展與2011年「材質物語─土」聯展,2021年再次邀請到備受國際肯定的臺灣藝術家徐永旭舉行個展,以「物/我」為題,精選徐永旭2013年至今二十餘件代表作,從室內展廳延伸到戶外裝置,或氣勢磅礡或纖細微妙,完整呈現其近年藝術實踐的精髓。此次更首度嘗試「參與式創作計畫」,邀請觀眾一同創作,實地感受手與土的對話,帶來更豐富深刻的觀展體驗。
首次發表的新作〈2021-6〉,呼應朱銘美術館本館的天井空間,
以長達三、四米的高度錯落垂吊,散落呈現多個泥條堆疊的小陶圈。
2021年甫獲國內陶藝界最高殊榮「臺灣陶藝獎」首屆卓越獎的藝術家徐永旭,1955年出生於高雄,原是位國小老師,43歲踏上陶藝創作之路,他以陶土為媒材,用身體作為創作主體的概念,透過泥土重覆的堆累,不斷突破自我創作極限,以極具反差張力的「反陶」美學,體現獨樹一幟的當代藝術實踐。他曾在2008年憑作品《界.逾越》奪得「第八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首獎」,成為臺灣第一人;2018年,更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榮譽會員,屢獲國內外藝壇肯定。
於戶外展出的〈2019-5〉,以六件大型陶作,圍繞出迷宮般的參觀動線,
在藍天綠地的襯托下,更顯作品與自然的相融。
「物/我」指涉徐永旭作品與創作者之間互為主體的關係,既是對抗拉扯,也是對話共舞,更是合一無二。他選擇最樸素的白色或黑色陶土,用最原始的泥條盤築、揉捏按壓,讓作品表面忠實記錄整個創作過程,環境的溫濕度、空氣的流動、身體的痛楚與疲憊,長時間不斷重複單一動作產生的變化與張力,使得創作如同生物築巢,形成一種生命的本能,所有痕跡都凝鍊了自身的生命經驗、情感和記憶。
以白色瓷土燒煉的〈2018-32〉同時具備輕薄、巨大、且結構繁複的特質。
徐永旭今年再次展出,是與朱銘美術館第三次的合作,更能體現其創作的精彩蛻變。本次除展出之精選作品外,有徐永旭為朱銘美術館特別創作之新作,以及首度嘗試的「參與式創作計畫」,讓參加的觀眾透過手與土的對話,實地感受身體介入帶來更豐富的「物/我」參觀體驗。
藝術家徐永旭與展場作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