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大衛.林區個展
英國Home Manchester/2019年7月6日~9月29日
今年7月盛大開幕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在著名藝文中心「HOME」舉辦林區於英國的首場個展「我的頭斷開了」。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每兩年舉行一次,自2007年創辦以來以展出跨領域創作著稱,所邀請的展演者包括音樂家、視覺與表演藝術家,希望在曼城工業革命的歷史脈絡中,推動並重塑其藝術先鋒的新形象。本屆請來身兼電影導演、藝術家、編劇、製片人、作曲家和攝影家的林區,可說是再適合不過。
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以其黑暗詭譎混淆夢境與超現實風格的電影著稱其實繪畫才是讓他進入創作之路的起點Image credit: Josh Telles
「我的頭斷開了」由獨立策展人莎拉.佩克斯(Sarah(Sarah Perks)和歐馬.哈利夫(Omar Kholeif)共同共同策畫,以四個章節「城市著火了」、「空無一物」、「工業帝國」和「床邊故事」梳理林區自1970年代早期至今的創作,展品包括六十幅繪畫、紙上作品以及檯燈雕塑,帶領觀眾認識這位鬼才電影大師做為藝術家的另一面貌。
此區展出探索工業景觀的繪畫紙上作品與雕塑Image Credit: Lee Baxter
林區在1946年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密蘇拉(Missoula),他的父親是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專家,母親則是英語老師。藝術細胞早在林區幼年時已顯露,尤其是他對許多事物的細膩觀察與敏感度,超出其他同齡孩童。不同於一般父母,林區的母親從未給他買過塗色本,她認為設定好的顏色會扼殺孩子渾然天成的想像力,僅任由林區在餐巾紙、火柴盒或便條紙上肆意塗畫,給予他極大的發揮空間,這些日常事物與所見所聞都成為林區日後創作的重要元素。
大衛.林區 我的頭斷開了 1994-1996 油彩畫布 私人藏Courtesy of the Artist, Private Collection
早在青少年時期,林區就立志成為一名畫家,這主要受到他兒時玩伴的畫家父親影響。一次拜訪這位畫家的工作室時,映入林區眼簾的是滿屋的顏料、色彩斑駁潑灑於各角落、松節油未乾的氣味……,眼前一切使他著迷,決定自己也要這樣工作生活一輩子。隨後,林區在十七歲時進入華盛頓特區的柯克蘭美術學院(CorcoranSchool of Art),受教於表現主義畫家奧斯卡.柯柯西卡(Oscar Kokoschaka)。1965年,他前往費城的賓夕法尼亞藝術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學習。由於居住在費城犯罪率頗高的破舊住宅區,周遭環境頹廢、破敗黑暗的氛圍激發林區無限的創作靈感,某個熬夜作畫的夜晚,林區在腦海中產生了幻覺,彷彿看到自己畫中的植物全都動了起來,「這是一幅會動的繪畫!」從而開啟他的電影之路。不久後,林區創作了第一部動畫電影「六個蒼白的人影」:這部四分鐘短片運用版畫拼貼手法,描述六個男人生病的過程:嘔吐、流血、器官腐爛……,畫面不斷重複,黑、白與紅色交織,詭異又迷幻。1967年,林區持續探索流動影像,拍攝了實驗電影「橡皮頭」,故事主角在整部電影中經歷各種夢境和幻覺;他用拼貼手法將不同畫面拆解又重組,創作出這部似夢非夢的超現實影片,成為影史上實驗電影的經典之作。
大衛.林區 鮑伯發現自己身處一個他無法理解的世界 2000 複合媒材Courtesy of the Artist
繼「橡皮頭」之後,林區陸續創作了多部經典作品,奠定他在電影界的一席之地。即使電影之路走得成功,卻從未讓林區停止作畫。對他而言,拍片只不過是在製作「移動的繪畫」,兩者並無明顯分別。繪畫是他整個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回歸地創作形式,那是能讓他沉浸其中,在多重層次與肌理交織中自由說故事的一種方式。林區的繪畫如其電影,詭譎又神祕,灰暗卻不失黑色幽默。他習以運用拆解的文字組構畫面,並藉由那些重複出現的角色,呈現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林區不曾深入解釋自己作品的意義,他認為談論意義這件事讓他感到不自在。關於夢境與潛意識?我們心中的深層恐懼?這些全有賴觀者自行解讀。我在他的電影與藝術作品中看到培根、卡夫卡與愛德華.霍柏的影子,融合了他們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細膩描繪,但卻完全是林區式的詮釋,屬於林區的謎樣宇宙。我不確定是否能單獨看待林區的藝術創作,它們有其自身敘事卻非獨立於電影之外。兩者相輔相成,重複的母題在螢幕與畫布上來回出現,更加完整了彼此。林區從未放下畫筆,在每一次拍片後又回到工作室,任由心靈在油彩揮灑下自由穿梭於夢境,口中唸著「It is happening again.」
(全文閱讀532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