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雷克」展
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2019年9月11日~2020年2月2日
生於1757年、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一生創作了無數精湛動人的藝術、音樂及詩詞作品。雖然於有生之年並未獲得認可,但兩百年後的今日,其作品早已成為所有追求個人、精神及創作自由之人的信仰標誌。此次於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盛大展出的「威廉.布雷克」,匯集近三百多件罕見的經典作品,是英國過去廿年來規模最為龐大、展品最為全面的布雷克個展。
「威廉.布雷克」展場一景 Copyright Tate(Seraphina Neville)
「威廉.布雷克」展以布雷克繪於1793年的〈阿爾比恩.羅斯〉揭開展覽序幕。策展團隊準確地於展覽初始便捉住布雷克幾乎難以探測的思想脈絡:以圖象而非象徵去解讀布雷克作品中的微小神靈、怪物,以及如魔幻世界的場景。
這檔命運悲慘的展覽之所以成為解讀布雷克的關鍵,便是因為這是布雷克首次、也是最後一次試圖透過作品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的重大嘗試。泰德英國美術館藉由此次回顧展,匯聚了當時所展出之十六幅作品中的九幅畫作,並特別以布雷克所預想的展覽型態呈現。其中兩件未於藝術家生前實現的巨型壁畫草稿〈納爾遜.吉丁.利維坦的精神形態〉及〈皮特.吉丁的精神形態〉便在此次的展覽中,首次以布雷克想像中的大尺幅比例投射至美術館展牆上,與原作並列展出。泰德英國美術館此次對於作品呈現的處理及再現,不僅使生活在21世紀的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般回到17世紀,以展覽的最初型態解讀布雷克的信息,更圓了布雷克渴望獲得大眾理解與青睞的心境,為其獻上遲到兩百年的掌聲。
左/威廉.布雷克 納爾遜.吉丁.利維坦的精神形態 約1805-1809 金箔、蛋彩畫布 76.2×62.5cm 倫敦泰德美術館藏
右/威廉.布雷克 皮特.吉丁的精神形態 1805 蛋彩畫布 74×62.7cm 倫敦泰德美術館藏
除此之外,展覽還提供了生動的藝術家傳記框架,帶領觀眾更貼近布雷克的日常生活。泰德英國美術館在此次的展覽中特別強調布雷克妻子凱瑟琳.布雷克(Catherine Blake)的重要性。凱瑟琳不單為布雷克的生活提供實質的幫助,也在製作版畫及書籍插圖的過程中成為公認的幕後畫手。「威廉.布雷克」展此次也將布雷克唯一完成且首次於英國亮相的〈自畫像〉及凱瑟琳的素描並列展出,以此突顯凱瑟琳對布雷克的生活及工作的重要貢獻,也向觀眾引薦這位藝術巨匠背後的女人。
此外,布雷克更以自創的「浮雕蝕刻技術」(relief etching),以及親手撰寫的字體執行書籍的創作。該技術使吸收了墨水的圖象與文字(必須倒著寫)被提至印版表面,與傳統蝕刻創作時將圖文凹陷至印版中的程序顛倒,而圖文以外的部分會在隨後浸入耐酸清漆(acidresisting varnish)時被腐蝕掉,最後則如創作木板印刷的程序一樣進行壓印。藉此技術,布雷克與凱瑟琳得以將自己與作品從傳統印刷及既有的印刷字體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而這個後來被布雷克稱為「銅版上的木刻」(woodcut on copper)的技術,也於20世紀時被海特(S. W. Hayter)及米羅大量運用於創作中。
創作傑出的繪畫與版畫作品之餘,布雷克也以其撰寫之詩詞著名,其中《純真與經驗之歌》更被公認為英國傳統文學的巨作之一,奠定了布雷克激進詩人的名聲。這本由詩詞及藝術交織而成的珍稀書籍,以簡樸的元素體現出內容的遠見卓識。
布雷克的版畫則是此次「威廉.布雷克」展的另一大亮點。展出的共十二幅大型版畫曾於1805年被布雷克做為一組作品售出,當中包括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牛頓〉。以墨水及水彩加強色調之實驗性單色印刷(monotype printing)手法製作而成,使這組大型版畫同時具有如油彩般的質地,以及油畫無法達到的獨特質感。
威廉.布雷克 太初 1827 石刻版畫、墨水、水彩紙本 23.2×12cm 曼徹斯特大學惠特沃斯美術館(The Whitworth)藏
展覽最終以布雷克最為知名的〈太初〉畫上句點。這件位於展覽出口大門旁,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人忽略的小尺幅蝕刻版畫,被推測是布雷克生前最後一件作品,據說布雷克曾於病床上滿意地宣稱:「這是我是完成最好的作品。」〈太初〉描繪一位跪坐在燃燒的太陽中、滿頭白髮、滿臉長鬍的男人,男人正用金色的羅盤測量著虛無的無盡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