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2019年2月 #525
大學美術館在台灣
今年9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會員大會的主題訂為「博物館做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協會組織項下的大學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UMAC)亦將以此延伸探討「文化」之於當代的大學院校之意涵,大學能否憑藉其博物館、收藏及文化遺產,進而形塑當代文化?而在大學中的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是否存有本質上的歧異?大學中為供學術與教育之用收集文物、藝術品、史料、物證等,這些文化資產要如何進一步管理、研究、發揮其價值,往往是透過成立博物館/美術館做為解方。
本期專輯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廖仁義為文簡析大學美術館流變,從英美到亞洲,大學美術館發展出不同的收藏與教育體系,於當代中更活躍地參與文化與藝術生產,甚至積極嘗試跨領域的各種實驗,而我們又能如何思考當代的大學美術館?
回望台灣的大學美術館,最早起始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關渡美術館,緊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在近十餘年間先後開館茁壯,從設立之初至今實踐著各自理念與觀點。專輯中透過訪談四所大學美術館的創建/推動者,論述館所成立的初衷、定位與特性,以及立足於肩負高等教育使命的學院中,大學美術館所涉入的角色與作用。現正展出的「京都好博學!」特展由北師美術館與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共同策畫,正是大學博物館/美術館以自身文化與學術底蘊探尋當代創新價值的實例。專輯專訪聯盟委員長並木誠士,從展覽回溯聯盟的成立構想及運作模式。同時,亦梳理做為教育推廣者之台灣的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組織運作與發展。
臺南市美術館1館、2館於1月27日正式開館,分別推出二檔特展──「府城榮光」、「臺灣禮讚」。前者以「城市」為命題出發,以四個子題環繞城市議題,後者邀請一百五十餘位仍在世的台灣藝術家展出近作,面向多元豐富,從本期內容中可探知展覽背後的深刻思維。
國際藝壇單元介紹數個現正盛大舉辦的展覽,包括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兩百週年館慶特展、法國凡爾賽宮「路易─菲利浦與凡爾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極簡主義特展、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安迪.沃荷回顧展、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等,一覽從古典到當代藝術的千姿百態。
2019年方才開始,藝術環境即有峰迴路轉的變動。文化部接連於2018年1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1月9日提出空總和華山發展計畫、1月10日行政院通過《文化基本法》草案,隔日內閣總辭,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在Facebook發文表示將辭去部長一職,後在新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的積極慰留與藝文界的強烈挽留下,鄭麗君表示繼續留任。同時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1月展開,後續將帶來何種衝擊與效應,均值得細觀省思。
| 90 | 2月專輯 |
| 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
| 92 | 從校園到社會的美術實踐 ─大學美術館的世界趨勢與台灣經驗 ⊙廖仁義 |
| 94 | 藝術家服務藝術家的場域 ─曲德益談關渡美術館 ⊙蔣嘉惠 |
| 100 | 學院之後 ─有章藝術博物館的策展與典藏實踐 ⊙許楚君 |
| 106 | 我們為何需要大學美術館? ─劉育東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創立拓展 ⊙盧穎 |
| 112 | 新型態美術館的七年總檢 ─林曼麗談北師美術館的「未完成式」 ⊙許祐綸 |
| 120 | 「出開帳」的觸動 ─並木誠士談「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羅珮慈 |
| 126 | 聯合.共伴 ─大學藝文中心的眾志成城 ⊙羅珮慈 |
| 51 | 藝術風景 |
| 格林納威《翰姆林魔笛手》插畫:花朵綻放 | |
| 52 | 巴黎隨筆 |
| 傑克梅第的畫室和惹內 ⊙李明明 | |
| 53 | 美術之眼 |
| 沃荷和夢露 ⊙陳長華 | |
| 54 | 香港視線 |
| 港珠澳大橋 ⊙卓有瑞 | |
| 55 | 藝術新聞 |
| 文化部提出空總和華山發展計畫 | |
| 56 |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9年度展覽預告 |
| 57 | 2018台北美術獎 |
|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 |
| 58 | 故宮「亞洲探險記」 |
| 全球華人藝術網爭訟後續 | |
| 59 | 高美館「台灣色.感動生肖」 |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她說」 | |
| 60 | 新加坡藝術週先導活動 |
| Art Stage藝博會臨時喊停 | |
| 第七屆菲律賓藝術博覽會登場 | |
| 61 |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公布策展人 | |
| 62 | 法國兩大重要藝術機構更換館長 |
| 2019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 | |
| 63 | 戰地攝影家唐.麥考林首展於泰德英國美術館 |
| 64 | 國際傳真 |
| 如何公平?視覺藝術領域中的歧視與倫理界線 ⊙鄭安齊 | |
| 72 | 封面紀事 |
| 府城榮光 ─臺南市美術館開館展策展總論 ⊙白適銘 |
|
| 82 | 歸零與建構 ─臺南市美術館2館「臺灣禮讚」展覽 ⊙臺南市美術館展覽企劃部 |
| 130 | 藝術趨勢 |
| 潮藝術(URBART)台北大會師 ⊙陸蓉之 | |
| 134 | 水墨畫世界 |
| 高華雍容 婉約典雅─明代文人畫家董其昌傳世代表作〈秋興八景圖冊〉 ⊙北辰 | |
| 147 | 圍場散步 |
| 看見台灣公共藝術的進化 ⊙胡永芬 | |
| 150 | 台灣抽象藝術史 |
| 李仲生南下後的第二波影響(三)─《台灣抽象藝術史》第廿五章 ⊙蕭瓊瑞 | |
| 164 | 台灣美術 |
| 禪在東西方美術上的流動(二)─台灣美術變貌廿五 ⊙潘(示番) | |
| 176 | 手繪古建築 |
| 遼金的密簷塔─高樓錯覺的形塑 ⊙李乾朗 | |
| 180 | 舊文新刊 |
| 訪艾未未談徐冰在美國的創作生活 ⊙阿偉 | |
| 184 | 評藝廣場 |
| 跨域.多元.廖修平─為馬來西亞首展而寫 ⊙蕭瓊瑞 | |
| 188 | 交陪美學論 |
| 華蓋金蔥七神光─「贊境」中的地方藝術知識與當代性 ⊙龔卓軍 | |
| 192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 偷天換日─從字母派、魏延年到叢峰的蒙太奇政變 ⊙孫松榮 | |
| 196 | 聚焦當代 |
| 存在與臨在─牛俊強的三檔個展 ⊙莊偉慈 | |
| 202 | 文化行政 |
| 法國藝術評論與藝術創作人才的養成與文化政策 ─國立台灣美術館「重建台灣藝術史」大師講座紀實(下) ☉主講/馬克.巴杜胥 整理/蔣嘉惠 |
|
| 66 | 國際藝壇 |
| 漫畫做為考古的延伸與想像 ─巴黎羅浮宮小畫廊「對話框式的考古學」特展 ⊙劉京璇 |
|
| 208 | 年輕女孩的理論 ─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 ⊙謝佩君 |
| 214 | 從A到B再重返循環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安迪.沃荷回顧展(上) ⊙周東曉 |
| 224 | 所見即所見,一段與自身及環境的對話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極簡主義:空間.光線.物體」展 ⊙鄧聿檠 |
| 234 | 深具「工藝」特質的藝術創作 ─莫貝松修道院當代藝術中心「迴響─派崔克.能個展」 ⊙鄭元智 |
| 240 | 典藏回憶之地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兩百週年館慶特展 ⊙周芳蓮 |
| 252 | 從「再現」到「表現」的美術史長廊 ─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菲利普美術館展:一個現代的視野」 ⊙劉育仁 |
| 262 | 法蘭西一切榮耀的彰顯 ─凡爾賽歷史美術館「路易─菲利普與凡爾賽」大展 ⊙陳英德、張彌彌 |
| 362 | 維度主義:愛因斯坦時代的現代藝術 ─柏克萊大學太平洋電影檔案館特展 ⊙許楚君 |
| 278 | 策展論述 |
| 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 ⊙許遠達 | |
| 284 | 藝術家評介 |
| 究竟真實的純淨之心─追尋光的人黃敏俊 ⊙孫心怡 | |
| 286 | 名畫物語 |
| 雌雄同體、神祕微笑的人魚─愛德華.布恩─瓊斯〈海之深淵〉 ⊙林晏 | |
| 290 | 美術流派 |
| 追求新而理想的美─唯美主義(下) ⊙史蒂芬.柯羅威 編譯╱朱燕翔 | |
| 300 | 名家傑作 |
| 異才浮世繪師月岡芳年─血與怪奇的詭譎風格 ⊙羅珮慈 | |
| 328 | 攝影藝術 |
| 鏡頭下的古典輝光─林草的攝影藝術 ⊙王偉光 | |
| 337 | 美學入門 |
| 藝術與文明─《美學入門》之四 ⊙歐文.艾德曼 編譯/朱惠慈 | |
| 340 | 塞尚傳記 |
| 塞尚傳 ⊙約亞金.嘉斯奎特 編譯/潘(示番) | |
| 344 | 西域佛畫 |
| 唐代之淨土圖殘缺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 |
| 352 | 創意陶藝 |
| 瑞獸之時代物語─陶藝家李思樺的幻境與大觀 ⊙莊秀玲 | |
| 356 | 當代新陶 |
| 蘇珊.班娜×楊元太 ⊙邵婷如 | |
| 360 | 誌上話陶 |
| 以細微差異創造無限價值─陶藝家章格銘 ⊙黎翠玉 | |
| 392 | 新書出版 |
| 「孔德成先生合集」序 ⊙孔垂長 | |
| 363 | 藝展目錄 |
| 364 | 藝展報導 |
| 370 | 藝術快遞 |
| 372 | 展覽月報 |
| 378 | 藝術市場行情表 |
| 382 | 藝術家圖書目錄 |
| 387 | 藝術線上 |
大學美術館在台灣
今年9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會員大會的主題訂為「博物館做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協會組織項下的大學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UMAC)亦將以此延伸探討「文化」之於當代的大學院校之意涵,大學能否憑藉其博物館、收藏及文化遺產,進而形塑當代文化?而在大學中的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是否存有本質上的歧異?大學中為供學術與教育之用收集文物、藝術品、史料、物證等,這些文化資產要如何進一步管理、研究、發揮其價值,往往是透過成立博物館/美術館做為解方。
本期專輯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廖仁義為文簡析大學美術館流變,從英美到亞洲,大學美術館發展出不同的收藏與教育體系,於當代中更活躍地參與文化與藝術生產,甚至積極嘗試跨領域的各種實驗,而我們又能如何思考當代的大學美術館?
回望台灣的大學美術館,最早起始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關渡美術館,緊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在近十餘年間先後開館茁壯,從設立之初至今實踐著各自理念與觀點。專輯中透過訪談四所大學美術館的創建/推動者,論述館所成立的初衷、定位與特性,以及立足於肩負高等教育使命的學院中,大學美術館所涉入的角色與作用。現正展出的「京都好博學!」特展由北師美術館與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共同策畫,正是大學博物館/美術館以自身文化與學術底蘊探尋當代創新價值的實例。專輯專訪聯盟委員長並木誠士,從展覽回溯聯盟的成立構想及運作模式。同時,亦梳理做為教育推廣者之台灣的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組織運作與發展。
臺南市美術館1館、2館於1月27日正式開館,分別推出二檔特展──「府城榮光」、「臺灣禮讚」。前者以「城市」為命題出發,以四個子題環繞城市議題,後者邀請一百五十餘位仍在世的台灣藝術家展出近作,面向多元豐富,從本期內容中可探知展覽背後的深刻思維。
國際藝壇單元介紹數個現正盛大舉辦的展覽,包括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兩百週年館慶特展、法國凡爾賽宮「路易─菲利浦與凡爾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極簡主義特展、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安迪.沃荷回顧展、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等,一覽從古典到當代藝術的千姿百態。
2019年方才開始,藝術環境即有峰迴路轉的變動。文化部接連於2018年12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1月9日提出空總和華山發展計畫、1月10日行政院通過《文化基本法》草案,隔日內閣總辭,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在Facebook發文表示將辭去部長一職,後在新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的積極慰留與藝文界的強烈挽留下,鄭麗君表示繼續留任。同時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1月展開,後續將帶來何種衝擊與效應,均值得細觀省思。
| 90 | 2月專輯 |
| 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
| 92 | 從校園到社會的美術實踐 ─大學美術館的世界趨勢與台灣經驗 ⊙廖仁義 |
| 94 | 藝術家服務藝術家的場域 ─曲德益談關渡美術館 ⊙蔣嘉惠 |
| 100 | 學院之後 ─有章藝術博物館的策展與典藏實踐 ⊙許楚君 |
| 106 | 我們為何需要大學美術館? ─劉育東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創立拓展 ⊙盧穎 |
| 112 | 新型態美術館的七年總檢 ─林曼麗談北師美術館的「未完成式」 ⊙許祐綸 |
| 120 | 「出開帳」的觸動 ─並木誠士談「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羅珮慈 |
| 126 | 聯合.共伴 ─大學藝文中心的眾志成城 ⊙羅珮慈 |
| 51 | 藝術風景 |
| 格林納威《翰姆林魔笛手》插畫:花朵綻放 | |
| 52 | 巴黎隨筆 |
| 傑克梅第的畫室和惹內 ⊙李明明 | |
| 53 | 美術之眼 |
| 沃荷和夢露 ⊙陳長華 | |
| 54 | 香港視線 |
| 港珠澳大橋 ⊙卓有瑞 | |
| 55 | 藝術新聞 |
| 文化部提出空總和華山發展計畫 | |
| 56 |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9年度展覽預告 |
| 57 | 2018台北美術獎 |
|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 |
| 58 | 故宮「亞洲探險記」 |
| 全球華人藝術網爭訟後續 | |
| 59 | 高美館「台灣色.感動生肖」 |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她說」 | |
| 60 | 新加坡藝術週先導活動 |
| Art Stage藝博會臨時喊停 | |
| 第七屆菲律賓藝術博覽會登場 | |
| 61 |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公布策展人 | |
| 62 | 法國兩大重要藝術機構更換館長 |
| 2019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 | |
| 63 | 戰地攝影家唐.麥考林首展於泰德英國美術館 |
| 64 | 國際傳真 |
| 如何公平?視覺藝術領域中的歧視與倫理界線 ⊙鄭安齊 | |
| 72 | 封面紀事 |
| 府城榮光 ─臺南市美術館開館展策展總論 ⊙白適銘 |
|
| 82 | 歸零與建構 ─臺南市美術館2館「臺灣禮讚」展覽 ⊙臺南市美術館展覽企劃部 |
| 130 | 藝術趨勢 |
| 潮藝術(URBART)台北大會師 ⊙陸蓉之 | |
| 134 | 水墨畫世界 |
| 高華雍容 婉約典雅─明代文人畫家董其昌傳世代表作〈秋興八景圖冊〉 ⊙北辰 | |
| 147 | 圍場散步 |
| 看見台灣公共藝術的進化 ⊙胡永芬 | |
| 150 | 台灣抽象藝術史 |
| 李仲生南下後的第二波影響(三)─《台灣抽象藝術史》第廿五章 ⊙蕭瓊瑞 | |
| 164 | 台灣美術 |
| 禪在東西方美術上的流動(二)─台灣美術變貌廿五 ⊙潘(示番) | |
| 176 | 手繪古建築 |
| 遼金的密簷塔─高樓錯覺的形塑 ⊙李乾朗 | |
| 180 | 舊文新刊 |
| 訪艾未未談徐冰在美國的創作生活 ⊙阿偉 | |
| 184 | 評藝廣場 |
| 跨域.多元.廖修平─為馬來西亞首展而寫 ⊙蕭瓊瑞 | |
| 188 | 交陪美學論 |
| 華蓋金蔥七神光─「贊境」中的地方藝術知識與當代性 ⊙龔卓軍 | |
| 192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 偷天換日─從字母派、魏延年到叢峰的蒙太奇政變 ⊙孫松榮 | |
| 196 | 聚焦當代 |
| 存在與臨在─牛俊強的三檔個展 ⊙莊偉慈 | |
| 202 | 文化行政 |
| 法國藝術評論與藝術創作人才的養成與文化政策 ─國立台灣美術館「重建台灣藝術史」大師講座紀實(下) ☉主講/馬克.巴杜胥 整理/蔣嘉惠 |
|
| 66 | 國際藝壇 |
| 漫畫做為考古的延伸與想像 ─巴黎羅浮宮小畫廊「對話框式的考古學」特展 ⊙劉京璇 |
|
| 208 | 年輕女孩的理論 ─紐約猶太博物館「瑪莎.羅斯勒:非回顧展」 ⊙謝佩君 |
| 214 | 從A到B再重返循環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安迪.沃荷回顧展(上) ⊙周東曉 |
| 224 | 所見即所見,一段與自身及環境的對話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極簡主義:空間.光線.物體」展 ⊙鄧聿檠 |
| 234 | 深具「工藝」特質的藝術創作 ─莫貝松修道院當代藝術中心「迴響─派崔克.能個展」 ⊙鄭元智 |
| 240 | 典藏回憶之地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兩百週年館慶特展 ⊙周芳蓮 |
| 252 | 從「再現」到「表現」的美術史長廊 ─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菲利普美術館展:一個現代的視野」 ⊙劉育仁 |
| 262 | 法蘭西一切榮耀的彰顯 ─凡爾賽歷史美術館「路易─菲利普與凡爾賽」大展 ⊙陳英德、張彌彌 |
| 362 | 維度主義:愛因斯坦時代的現代藝術 ─柏克萊大學太平洋電影檔案館特展 ⊙許楚君 |
| 278 | 策展論述 |
| 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 ⊙許遠達 | |
| 284 | 藝術家評介 |
| 究竟真實的純淨之心─追尋光的人黃敏俊 ⊙孫心怡 | |
| 286 | 名畫物語 |
| 雌雄同體、神祕微笑的人魚─愛德華.布恩─瓊斯〈海之深淵〉 ⊙林晏 | |
| 290 | 美術流派 |
| 追求新而理想的美─唯美主義(下) ⊙史蒂芬.柯羅威 編譯╱朱燕翔 | |
| 300 | 名家傑作 |
| 異才浮世繪師月岡芳年─血與怪奇的詭譎風格 ⊙羅珮慈 | |
| 328 | 攝影藝術 |
| 鏡頭下的古典輝光─林草的攝影藝術 ⊙王偉光 | |
| 337 | 美學入門 |
| 藝術與文明─《美學入門》之四 ⊙歐文.艾德曼 編譯/朱惠慈 | |
| 340 | 塞尚傳記 |
| 塞尚傳 ⊙約亞金.嘉斯奎特 編譯/潘(示番) | |
| 344 | 西域佛畫 |
| 唐代之淨土圖殘缺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 |
| 352 | 創意陶藝 |
| 瑞獸之時代物語─陶藝家李思樺的幻境與大觀 ⊙莊秀玲 | |
| 356 | 當代新陶 |
| 蘇珊.班娜×楊元太 ⊙邵婷如 | |
| 360 | 誌上話陶 |
| 以細微差異創造無限價值─陶藝家章格銘 ⊙黎翠玉 | |
| 392 | 新書出版 |
| 「孔德成先生合集」序 ⊙孔垂長 | |
| 363 | 藝展目錄 |
| 364 | 藝展報導 |
| 370 | 藝術快遞 |
| 372 | 展覽月報 |
| 378 | 藝術市場行情表 |
| 382 | 藝術家圖書目錄 |
| 387 | 藝術線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