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家攝影圖書館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今年從位於中正區金門街原址遷至大安區溫羅町街區,新館於5月10日開幕。2016年開幕的Lightbox由從事攝影創作的曹良賓成立,以台灣攝影為本,建立一個可以閱讀學習、討論的非營利空間與資料庫。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所主辦的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近期公布展名及策展理念,本屆展覽由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的何子彥共同策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集結台灣、印尼、泰國、日本、德國等地的卅位(組)藝術家,藉由繪畫、裝置、影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探討亞洲地區政治、歷史、經濟層面的人文與科技議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於4月26日開幕,本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共有二百廿五組來自世界各國的參展團隊,台灣方面則有林舜龍、王文志及「Vocal Asia人聲樂集」參與其中。王文志於年初即赴小豆島駐地創作,並表示在同一地點持續創作作品,是極大的挑戰。
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於5月初公布今年泰納獎(Turner Prize)入圍名單,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海倫.卡莫克(Helen Cammock)、奧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和泰.莎妮(Tai Shani)四位藝術家將一同角逐此項當代藝術大獎,最終獲獎結果將於今年12月3日揭曉。
法國時間4月15日傍晚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經過警消人員長時間奮不顧身地救火,搶救出許多重要文物,聖母院的主建築結構也被完整保留。興建於1163年的聖母院,曾在法國大革命中遭受嚴重破壞,重建後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依然屹立不搖,沒想到卻毀於祝融之災。
1989年3月29日,由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羅浮宮金字塔正式完工啟用,今年歡慶落成滿卅週年。羅浮宮金字塔屬於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與時任文化部長賈克.朗推動的「大羅浮宮計畫」成果之一,貝聿銘的設計目的在於簡化羅浮宮的入口,並同時為其立下一座明顯的地標。
2019年「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於3月底公布入圍藝術家:郝敬班(中國)、許哲瑜(台灣)、艾薩.霍克森(Eisa Jocson,菲律賓)、潘濤阮(Phan Thảo Nguyên,越南)。該獎由上海外灘美術館與HUGOBOSS於2013年合作設立,聚焦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新銳藝術家在審美、思想與文化層面的多樣性,扶持並推動新穎的藝術實踐與思考。
北美館正式宣告2020年第十二屆台北雙年展將由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學者馬汀.圭納德林(MartinGuinard-Terrin)共同擔任策展人。兩位接棒的策展人表示,將於第十一屆的策展對話基礎之上,進一步討論「地理政治」(Geo-political)以及「地理歷史」(Geo-historical)命題。
新加坡美術館日前宣布第六屆新加坡雙年展將以「探往正確方向的每一步」為題,探索人類面對現下情境,所需抉擇和採取行動的迫切性,思索人類為了改變和改善所處情況所付出的努力,同時討論藝術家重塑世界可能性的潛質和能力。
行政院於2月13日正式宣布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由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出任。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指出,新任故宮院長吳密察現職為國史館館長,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碩士。
「2019高雄獎」日前公布獲獎名單。本年度「高雄獎」針對參賽資格、作品與類項的規定進行修正,除了放寬參賽資格,讓持在台居住證明的藝術創作者皆可參與,參賽類項也重訂為書寫性暨書畫藝術、繪畫性暨版次藝術、空間性藝術、科技媒體藝術與計畫型跨領域藝術等五大類項,較之過往更為多元且有所突破。
當紐約現代美術館攝影首席策展人昆尼.巴傑克(Quentin Bajac)2013年離開巴黎龐畢度中心時,他入主美國現代藝術殿堂的過程,成為法國許多藝術圈專業人士的驕傲與年輕策展人的榜樣,將之視為美國機構對法國藝術專業的一種肯定。六年後的今天,巴傑克將於今年3月回歸法國,從合約期滿不願續職的瑪塔.姬麗(MartaGili)接手國立網球場美術館(Jeu de Paume)館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