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 首頁
  • 最新消息
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10月登場
2018-09-26

FIAC 今年入選一百九十五間藝廊,其中2╱3以上來自海外的國際藝廊,涵蓋廿七個國家。首次參與的亞洲、或在亞洲有據點的藝廊,如上海的天線空間、北京的魔金石空間、同時在北京與紐約擁有據點的博而勵畫廊,以及來自英國與香港的Ben Brown Fine Arts;此外,今年剛於香港設立分館的瑞士藝廊Hauser & Wirth再次回歸參與。

觀唐藝術區首屆藝術季「桃花源」
2018-09-26

由藝術家張錳策展的觀唐新媒體藝術展「時空 和諧」,旨在讓人們意識到無所不在的電腦科技影響下的諸多當代體驗,並進一步思考人與數位 器械以及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中,多件作品融合感應互動裝置,讓參與也成為影響作品成像的一項因素。

2018關渡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
2018-09-26

主題發想源自於策展團隊對「亞洲」(Asia)有多樣性的問題意識, 「亞洲」一詞總是伴隨著混沌、歧義與問題性, 伴隨著維基百科、搜尋引擎、百科全書、線上學習與「科技獨斷」(technopoly)的加速主義等發明,使我們正處於一個答案永遠多於質問的 時代。

2018台北雙年展公布參展名單
2018-09-26

兩位策展人由展覽主題出發,探討生態系統千變萬化的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展覽結合不同的生態系統模式, 特別關注這些機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此運作機制如何趨向於整體的共同利益。在「後自然: 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兩位策展人將美術館做為社會模型重新思考。

2018「倫敦斐列茲」於10月開幕
2018-09-09

「倫敦斐列茲」(Frieze London)今年邁入第十六屆,多達一百六十家國際藝廊齊聚一堂,於倫敦攝政公園展示自家最優質的當代藝術。倫敦斐列茲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博覽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素以前瞻性的策展概念著稱。2017年策展主題為「性工作:激進藝術與女權主義政治」,關注1960與1970年……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發布參展名單
2018-08-31

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 術雙年展」將於9月22日開幕,本屆展覽以藝術家的 計畫型創作為主軸,從「野根莖」命題展開對「什 麼是台灣、什麼是來自台灣的當代藝術」之本質性 探問。

16件巡展的梵谷作品全數「回家」
2018-08-31

梵谷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間一向有著高度的借展需求,以至於相當難得能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中看到這16件作品齊聚一堂。如今是過去四年以來第一次,所有收藏於大都會美術館「歐洲繪畫部門」的梵谷作品全數「回家」。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
2018-08-28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共規畫有廿個展場,散布於曼谷市各處,其中不乏重要古蹟與景點,如昭披耶河畔、寶隆洋行大廈、臥佛寺、黎明寺等地,主辦單位表示選址曼谷即是期待以該城市內重要文化地標為雙年展特色,將泰國首府打造為一方國際 當代藝術重鎮,拓展文化觀光體驗的觸角

南美館與史博館締結合作關係
2018-08-27

台南市美術館以共享資源、提昇台南市民藝術涵養為主要任務。館長潘表示,國立歷史博物館為台灣第一所國立博物館,擁有六十餘年歷史及六萬件以上典藏文物,是南美館第一間締結合作之博物 館,未來兩館於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針對展覽、典藏品、學術研究等面向進行資源合作。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六年建構計畫
2018-08-27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簡稱C-LAB)於8月18日正式宣告啟動六年建構計畫,並於同日舉辦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C-LAB六年建構計畫的啟動同時宣告接著展開的 兩階段計畫。

李錫奇藝術中心即將開幕
2018-07-27

國際級現代藝術大師,有「畫壇變調鳥」美譽的李錫奇,將於八月擁有專屬展出個人畫作的嶄新空間。「李錫奇藝術中心」設立於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四段,將在8月15日(週三)下午二點舉辦開幕。「李錫奇藝術中心」稱之為個人美術館,讓大眾有機會在此觀賞、了解並收藏李錫奇的作品。

新任院長陳其南推動故宮台灣化
2018-07-24

陳其南指出,因為歷史的轉折與巧合,保存故宮文物變成「台灣人的責任」。他引用羅蘭巴特「作者已死」觀點,強調博物館的展示與詮釋是一種「觀看的方式」:博物館透過文物的展示,讓觀者得以從自我底蘊出發、凝視,對物件進行知識解構 並賦予其更多元、嶄新的文化意涵。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快速選單: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