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機械聯合研究室(U. R. A. M.)最近發表了一項關於新種無機生物的驚人研究報告。這個仰賴城市能量維生的新機械生物,勢必會在城市能量研究者間造成騷動。根據研究,此機械生物具有類似植物吸收太陽能而行光合作用的機制,U. R. A. M.將這新物種命名為『Urbanus』,意即『城市的戀人』,⋯⋯
我常常覺得,藝術家和他的生活本質愈接近,就愈顯珍貴,而曹力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繪畫看似天馬行空,但卻有自己的風格與章法,而此完全來自於他的生命經驗和生活狀態。
大未來林舍畫廊將於6月推出中國藝術家「申亮—山水也霓虹」個展。2015年申亮於畫廊的首次個展,深獲國內外各方藝術機構與市場的肯定,今年更將展出其多面向的四個系列作品:「皮紙」系列、「手絹」系列、「立軸」系列和「畫書計畫」。延續申亮對日常事物探索的脈絡,這四個系列作品更為多元的呈現出藝術家探討「傳統」東方文人繪畫,如何體現於「當代」的生活日常,進而賦予傳統文化當代視野的嶄新詮釋。
5月立夏之際,盛大展出松蔭藝術第一位臺灣藝術家黃健亮個展。黃健亮,別署古谿,1963年生於嘉義,著名紫砂研究學者,現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評審委員、唐人工藝出版社總編輯、紫玉金砂雜誌總編輯。編著紫砂著作十餘冊,曾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單位舉辦十餘場學術演講,並發表紫砂論文廿餘篇。
本次邀請台灣藝術家賴九岑、王璽安、謝牧岐、陳敬元、陳雲(以年齡排序),推出策展項目「溢界×邊線」。探討台灣藝術家在多種文化匯流與碰撞下,如何以特殊的視點與技巧,在各種文化及符號中尋找自己的語彙,並流溢過原初的框架,劃開一道道屬於自己的支流。
1944年出生於紐約市的琳達.康納(Linda Conner),1969年於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師從美國攝影大師哈利.卡拉漢(Harry Callahan)與亞倫.西斯肯(Aaron Siskind)。她的攝影作品取自宗教聖地與自然風景,她與鏡頭之間散發出的光亮描繪出最深切的尊重與連繫。
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展出「瀛洲排演─肖旭個展」,策展人張禮豪與藝術家肖旭聯手,以「瀛洲排演」命名,除了表明肖旭首次於台灣個展的慎重其事之外,另一方面更突顯在此當代藝術多元發展的時代,尋求自我定位的努力。
聚雲集團在台灣成立的第二個藝術空間「心動藝術空間」,舉行首展「極限風景」聯展開幕。「極限風景」就是將原本具有無限可能,卻莫名走上一種僵化且逐漸缺乏想像的「風景畫」於現今重新激活、延展一種宣示與嘗試。
「晴日換雨.緩慢焦點」將展出莊普近兩年所創作的廿餘件新作,其中包括五件大型裝置作品。此次,莊普將點線面的極簡組合落實於立體創作,不僅在視覺上呼應平面繪畫,觀眾也得以遊走在極簡的色彩與造形中,漫步於藝術家譜寫的時空詩韻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