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紋風景〉作為臺中市文化局推動SDGs系列展「穿透明日的靈光」的第三檔展覽,展現藝術如何以柔性、感性的語言,轉化氣候行動與永續目標為可感知的行動經驗。藝術家曾偉豪以聲音為筆、水波為墨,描繪出個體與未來共振的風景圖。
為紀念臺南重要文化工作者潘元石,「元石.印記:潘元石紀念展」於7月2日起在總爺藝文中心紅樓正式登場,此次展覽特別由潘元石之女潘青林策畫,圍繞「以藝術扎根教育」、「以刻刀銘刻時代」、「以熱忱守護文化」三大核心精神,重新梳理潘元石豐富多元的生命歷程。
臺灣前輩藝術家倪蔣懷家屬於2023年捐贈近500件作品與文獻予臺北市立美術館,為館藏增添重要作品與豐富研究素材。為回應倪蔣懷家屬的珍重託付,北美館將自6月26日起舉辦「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
佇立於盛夏熱烈的陽光、藍天之下,橫山書法藝術館如筆墨行文間的留白,散發著靜謐的氛圍,淡去了些許暑氣。此次推出的「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中呈現張天健的書法、水墨與刻印作品在展場間彼此交融、層層鋪展,並於字裡行間回望文字與創作的書寫關係。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青年藝術計畫」來到第五個年頭,此次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兩位策展人林裕軒與林承緯,分別帶來「安全室」與「環世界日誌」,兩檔展覽透過當代藝術實踐相互對話。今年兩檔展覽分別從人與災難、人與萬物的關係切入,充分展現當代青年藝術工作者對時代議題的敏銳觀察與深刻回應。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故事島─台灣囡仔ㄟ記憶柑仔店」為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與譜普市藝術工作室共同策畫,以高雄女中實踐十多年引領學生記錄家族與社區故事的美術課程為基礎,擴及島嶼偏鄉陪伴計畫參與的學校,是一段以藝術串聯記憶、五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公里的教學之路。
「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以「語言」為主題,探索其做為溝通媒介如何開展出多樣化的想像及討論。展覽邀請包括來自臺灣等亞洲及歐洲九個國家共廿組藝術家,從語言所象徵的符號、聲音和意涵為起點,由不同角度探索存在於語言背後的權力關係,以及錯綜複雜的認同狀態。
國立臺灣美術館攜手巴黎龐畢度中心,匯集卅組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推出大型聲音藝術展「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呈現聲音藝術跨越文化與媒介的創作實踐。透過八個子題:「回聲與共鳴」、「聽覺機器」、「合奏之外」、「開放樂譜」、「漂流之境」、「場景與手勢」、「聲響探問」、「代理之聲」,探討聲音與空間、身體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
誠品畫廊於3月底帶來中國知名現實主義畫家劉小東的個展「媽祖巡遊」,展出劉小東於2024年來台參與大甲媽祖遶境並進行寫生創作而完成的巨幅油畫〈過橋〉與〈日巡〉,並置他於現場踏查期間製作的草圖、日記與紀錄片。